民国时期,金融与财政界有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原籍浙江,堪称一位手腕高超的大银行家。除了在商界的权势,他还因与蒋介石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再加上他在黑白两道的广泛交情,使他成为了江浙财阀的代表性人物。然而,因与蒋介石深度绑定,他的命运也注定走向了被时代遗弃的结局。
1945年秋,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钱新之也终于得以重返久违的上海。此时的上海风云变幻,钱新之一回到这座繁华都市,便迅速成为金融界的焦点人物,地位显赫,备受关注。
作为交通银行的董事长,钱新之在整个中国金融界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在银行界有着深厚的影响力,而且通过其独特的黑白两道人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说到黑道,他与上海滩上的大佬杜月笙早在抗战之前便有深厚的交情;而在白道上,他与许多政府高官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国民政府的部长,还是驻沪的接收大员,凡事总得给他三分面子。甚至蒋介石本人,见到他时也总是以“永铭兄”亲切问候,礼遇非同一般。
回到上海后,钱新之的工作极为繁忙,一方面他忙于在交通银行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恢复沿江、沿海及内陆各大城市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上海的各大工商企业,如中国盐业公司、闸北水电公司等纷纷邀请他担任名誉董事长,钱新之的商业圈子更是迅速扩大。
1945年11月,金城银行董事长周作民因涉嫌经济汉奸案件被罢免职务,金城银行的董事会经过讨论后,决定聘请钱新之出任金城银行董事长。
1946年1月,钱新之接到蒋介石的召见,赶赴南京。蒋介石希望他作为上海工商界的代表,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即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此前,蒋介石曾多次暗示他加入国民党,但钱新之却婉拒了这一提议,表示自己作为党外人士,能够更好地为蒋介石效力,显然他对加入国民党并不热衷。
钱新之与蒋介石的关系始于1927年的北伐战争。当时,钱新之作为“北四行”的代表,带着周作民等人筹集的四十万元,秘密赴武汉慰问蒋介石。不幸的是,在南京下关准备搭船时,钱新之的行踪被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得知,孙传芳本打算将他逮捕,但幸得钱的新友、时任孙传芳秘书的阮性言相助,钱新之才得以逃脱,顺利抵达武汉。之后,钱新之与陈光甫一起,以私人身份向蒋介石提供了五十万元的军饷。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蒋介石任命钱新之为财政部次长,虽然当时部长古应芬尚未上任,钱新之便代理了部务。
在任期间,钱新之积极为蒋介石筹集军政费用,不仅向上海的银行和钱庄施压,要求捐款,还通过推销“二五库券”等手段筹措资金。对于钱新之来说,1927年的这一场政治赌博,充满了冒险成分。当时,他甚至曾向周作民提出过,如果北伐失败,自己将由“北四行”提供资金送往国外避难。
幸运的是,蒋介石最终稳固了自己的政权,钱新之的这步棋显然走对了。蒋介石对他愈加重视,钱新之也在蒋的支持下发挥自己的才干,为蒋介石奔走效力。
1946年10月,钱新之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了蒋介石主持召开的非法“国民大会”。这次会议遭到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党派的激烈反对,钱新之不仅积极参与竞选伪“国大代表”,还多次劝说黄炎培等进步人士加入,但黄炎培等人都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
到了1947年春,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导致国民政府财政经济陷入困境。为了筹措内战经费,政府不得不再次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筹款,钱新之也被任命为美金公债劝募委员会主任委员。起初,他依赖江浙财团的支持,擅自承诺代表上海金融界承销公债四分之一的份额。然而,除了一些大行庄勉强认购外,中小银行则普遍表示强烈反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钱新之采取了许多强硬手段,例如要求银行员工按月薪认购债券、企业贷款必须附带债券等,甚至发动宣传机器进行街头推销。但即便如此,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最终只售出了公债的六分之一。
1948年,钱新之与杜月笙共同发起成立了复兴航业公司。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舰队进入长江,曾调集大量民船自沉在长江中,而钱新之曾任职中兴煤矿公司总经理,并在其公司下设了一个航运部,后来他将这一部队改组为中兴轮船公司。抗战期间,该公司拥有的九艘船只,要么被征调用于军运,要么被迫凿沉在马当山下。
抗战胜利后,钱新之通过从美国购入十艘旧船恢复了中兴轮船公司,而国民政府也为弥补他在战时的损失,拨给他八万吨的远洋船只。这样,钱新之便凭借这些资源成立了复兴航业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
然而,随着上海解放的临近,钱新之决定再次逃往香港。尽管新中国成立后,交通银行董事会在经过整顿后仍保留了他的董事席位,但钱新之对新政府的不信任,使得他注定成为历史的弃儿。
1950年3月,应蒋介石的要求,钱新之和杜月笙将复兴航业公司从香港迁往台湾,并改为官营。1954年,他以“国大代表”的身份,前往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并在此后定居台北。
1958年6月19日,钱新之因病逝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