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削桐作琴
编辑|削桐作琴
自明朝中叶以来,中国一直稳居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宝座,然而,这一纪录直到2023年才被印度超越。虽然中国依然拥有超过十四亿的人口规模,但近年来新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成为不少人质疑马寅初人口论正确性的原因。
那么,假如当年马寅初没有提出人口控制的观点,也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如今的中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呢?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趋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正是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之前中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缺乏系统的人口统计,面对人口总数的询问,人们往往只能粗略回应“四万万同胞”的概念。
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首次全国人口普查,直到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才公布了正式的统计数据:当时全国人口约为6.02亿。全国人民对这个数字欢欣鼓舞,然而教育和科研界的马寅初却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人口的过快增长并非全然利好,甚至可能带来潜在风险。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长期战乱,正处于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多数人认为“人多力量大”,认为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发展的优势。但马寅初却坚持认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不仅不会促进发展,反而可能成为经济负担。为此,他深入南方多个城市调研,试图验证自己的判断。
在浙江的农村地区,马寅初发现许多家庭子女众多。通过数据分析,他确认江浙一带人口增长率已达到2%至3%,明显超出了合理增长范围。
1955年,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马寅初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建议,遭到普遍质疑和反对。
尽管如此,马寅初坚信自己判断正确,于1957年6月在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人口论》。该论述强调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隐患,呼吁全国推行节制生育,并期待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以避免人口过度膨胀带来的风险。
最初,马寅初希望人们能够自觉实行晚婚晚育、采取避孕措施来减缓人口增长速度,但他很快意识到单靠自律难以奏效,因此寄望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干预。
在他的观念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关键不在于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是人口素质的提升。
《新人口论》提出后,中央政府开始关注人口过快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并逐步形成了对计划控制人口增长的共识。
不过,这样的共识在社会层面推广却极为艰难,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政策的推行多次被迫搁置。
1962年至1973年间,人口激增了3.2亿,庞大的基数开始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压力,社会资源大量用于儿童养育和教育,负担愈发沉重。
1970年,周恩来总理首次在会议上提出“计划生育”理念,此后多年,国家反复讨论适宜的生育数量。
1978年,计划生育被正式写入宪法,1979年提出“一个孩子好”的政策,社会上随处可见“只生一个好”的宣传标语。
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国策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普及。
就这样,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四十多年,直到2022年,新中国首次迎来了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此时,不禁有人提出疑问:如果当年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首先面对的是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粮食问题尤为突出。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人口每年以两千万的速度增长,无疑给国家粮食储备带来极大压力。
更重要的是,经济建设无法跟上人口的膨胀速度,国家难以实现富强,人民的生活也难以得到保障,社会发展陷入困境。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就业压力激增。人口众多而经济不发达,必然导致大量无业人员聚集,增加社会治理难度。
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有效提升人口质量变得异常困难,这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形成了制约。
此外,环境、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如果国家将主要精力耗费在人口管理上,发展势头将大受影响。
对于女性来说,频繁生育不仅带来身体上的负担,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
在缺乏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很多女性会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早婚早育,这并非符合所有女性个人价值和选择。
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看待计划生育呢?
结合当时国情,计划生育政策难以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国家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是基于当时实际情况的最佳选择。
如今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正是因为国情允许并鼓励生育,证明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口问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现代年轻人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尽管面临生活压力和高成本,每个人仍在不断向前看。
虽然难以恢复过去那样的高出生率,但人口素质的提升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生活压力大、育儿成本高、怀孕妇女职场歧视等问题,确实存在且需要解决。
不过,国家的政策导向始终是积极的,致力于帮助我们应对社会普遍遇到的挑战。
那些担忧养育成本的家长们,也正是出于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这份心情值得理解。
因此,已经发生的事情无需过多纠结,我们应顺应国家政策,引领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共同为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