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这其中大多缘由与宋神宗时期的变法息息相关。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推行变法而遭贬谪,甚至被支持变法的新党人士记恨,这直接引发了后来著名的乌台诗案,使苏轼遭遇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然而,古人讲究“对事不对人”,即便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矛盾十分深刻,他们在思想层面的关系却仍然可称得上不错,甚至可以视为知己好友。
乌台诗案爆发后,当时已被罢相的王安石,仍然为苏轼出面上书宋神宗力求宽大处理,最终苏轼免于死罪,仅被贬到黄州任职。
其后,王安石还特地出了一副谜题给苏轼,这副谜题是一幅对联的上联,王安石让苏轼好好琢磨下联如何对答。可这幅对联不仅让苏轼困惑终生,甚至在他去世后千年间,也无人能给出最妥帖的答案。
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确实难以割舍。人们常说“文人相轻”,但苏轼和王安石间的争执,以及朝堂上那些文坛大家之间的纷争,实质并非文采上的相互不认同,而是因政见不同而导致的立场对立。
宋神宗时期,熙宁变法使朝中大臣大致分为三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推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的新党;另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反对变法认为其劳民伤财的旧党;还有一派则是像苏轼这样不站边的中间派。
变法前,王安石与司马光曾是挚友,两人皆盼望大宋国力强盛。然而,王安石激进、司马光保守,随着王安石被宋神宗重用并开始推动变法,二人友谊渐渐破裂。一封《答司马谏议书》成了二人决裂的分水岭。
苏轼第一次被贬谪,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推行的变法。他详细指出变法中存在的弊端并奏请宋神宗,因而被刚推行变法、急于肃清异己的王安石记恨,苏轼在朝中遭排挤,最终只得主动前往地方避风头。
不过,苏轼反对的并非变法本身,而是其中不合理的条款。他对其他方面并无大异议,但对王安石欲改革科举制度尤为反感。对他而言,科举乃朝廷根基,别的制度可改,科举却不能轻易动摇。
在王安石看来,苏轼这番意见实质上是与旧党站在一边,因而对苏轼心生嫌隙,逐渐将其排挤出朝。
但即便王安石奏请宋神宗罢黜苏轼,他在奏章中仍不吝肯定苏轼才华:“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可见王安石刚正不阿,只是就事论事,从未贬低苏轼的才学。
就这样,苏轼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被贬谪的漫长旅程。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苏轼辗转各地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渐渐看到了新法给百姓带来的积极影响,内心也开始逐步认可变法的部分成果,并反思自己早年的保守立场。
而此时的王安石却境遇不佳。随着变法深入,反对声浪越来越大,不仅来自朝臣,还有皇家宗室。在高太后的坚决反对及大臣不赞同之下,宋神宗也开始动摇。
新党内部亦出现分歧,王安石遭到部下陷害,且爱子病逝,心灰意冷之下选择退休,隐居江宁。
这一阶段,王安石和苏轼的政治分歧已不存在,去除政治因素,两人只剩下对彼此才学的欣赏,关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缓和。
不久后,苏轼遭遇人生最大挫折——乌台诗案。这一年,他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照例上奏述职,却被新党权臣借机断章取义,从其奏章和诗文中摘取语句,构陷其傲慢不敬,最终锒铛入狱,等待发落。
当时隐居江宁的王安石听闻此事,感到荒谬异常。虽然已退隐,朝中仍有他的势力,宋神宗对他仍甚重视。王安石便为苏轼上书求情,经过反复斟酌,苏轼死罪得以免除。
但虽免死罪,活罪难逃。经此一劫,苏轼被贬至黄州,任职地位低微的团练使,开启了他第二次的贬谪生涯。
在黄州做了五年团练使后,苏轼得以升迁,前往汝州任职。途中,他特意绕道江宁,拜访许久未见的王安石。
王安石隐居江宁,生活宁静,少有打扰,远离朝堂纷争,每日诵经念佛,过着清净而略显孤寂的生活。苏轼此次拜访,让王安石欣喜异常,两人放下往昔恩怨,只享受重逢的温馨时光。
这段日子里,二人游山玩水,一个不似耄耋老人,一个不像失意官员,仅是两个风雅文人雅士的相聚。
王安石甚至为苏轼的退休生活设想未来。在《北山》一诗中,他细腻描绘了北山的美景,隐隐邀请苏轼退休后到金陵与自己为邻。苏轼则作《次荆公韵》回赠,表达深情与感动。
这次短暂的重逢仅维持一个月,苏轼任期将尽,不得不离别。临别之际,王安石给了苏轼一个谜题——一副对联的上联。
告别前夜,王安石叹息着写下:“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叮嘱苏轼:“子瞻,你来对下联。”
苏轼左思右想,知这是王安石对自己未来为官生活的劝诫。他尝试了多个下联,但都觉得不尽如人意,无法真正回应其中深意。
见苏轼苦思,王安石并未催促,只笑言:“这下联你慢慢想,不急。只是你以后为官,不要再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
次日,苏轼带着这副上联告别王安石,前往汝州履新。但这一对联的下联,苏轼终其一生都未能对出最满意的答案。
时过境迁,旧党重新掌控朝政,废除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苏轼虽然清楚新法存在弊端,但也认可其为大宋带来的益处,因而上书反对旧党一刀切的废除做法。
此举又招致旧党忌恨,苏轼第三次被贬,这次再未能回到朝廷,甚至被流放至偏远的海南岛。
临终前,苏轼再次忆起已故的王安石与那个谜题,虽仍未能解答,但他明白,解与不解已无关紧要。王安石曾劝他为官应圆滑些,而苏轼则如其师般坚持刚正不阿。
即便正直带来了晚年的困顿,苏轼从未后悔,甚至在海南岛也乐观自得,忠心为民。那副对联,便这样在岁月中流传千年,无人能给出最完美的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