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彻底歼灭了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七十四师。这个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他震惊得几乎难以自控,立即下令暂停对山东解放区的所有进攻行动,并紧急召集前线各位高级将领赴南京召开军事会议。
据传,当时会议上,蒋介石对这次战败极为愤怒,痛斥指挥不力的汤恩伯,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命令他跪下,并用手杖狠揍他,打得满脸是血。
除了反思战局失利的原因并调整战略外,蒋介石还下令严肃处理那些表现不佳的将领。汤恩伯和黄百韬被撤职调查,李天霞则被判处枪决。
有趣的是,最终蒋介石并未真正执行这些处罚。汤恩伯背后势力雄厚,自然有人为其求情;黄百韬则靠顾祝同的保护逃过一劫;李天霞也因为老上司王耀武极力保全,加上他本人出钱效力,最终免遭极刑。
两个月后,汤恩伯重新担任代理陆军总司令,黄百韬也复任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而李天霞则沉寂一阵,直到淮海战役前才调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镇守淮阴。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李天霞被视为孟良崮战败的主要责任人之一,被指责他不顾整体大局,以一个连的兵力冒充一个旅,在整编七十四师的侧翼进行掩护。
即便在诸多影视剧如《红日》中,李天霞也常被描绘成阴险狡诈的小人形象。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提起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七十四军。在国民党军的众多派系中,七十四军独树一帜,颇具声望。
俞济时是七十四军的首任军长,后来由王耀武将其发扬光大,而张灵甫、李天霞则属于后起之秀。
有趣的是,李天霞和王耀武是同届黄埔三期毕业生,然而王耀武因善于人际关系,在同学中升迁最快,而李天霞虽然同为同学,反而成了他的下属,这一点令人颇感惊奇。
实际上,王耀武对李天霞的赏识远超过对张灵甫的认可。
这是因为李天霞是真正从王耀武手中补充一旅成长起来的将领,可谓王耀武一手培养,而张灵甫则非如此。张灵甫黄埔四期毕业后,先被分配到胡宗南的第一师。
胡宗南对张灵甫颇为器重,他晋升迅速,但1936年因枪杀第一任妻子被判刑十年,入狱服刑。抗战爆发后,张灵甫获释,转到七十四军五十一师王耀武手下,任上校候补团长。1937年10月,王耀武率五十一师南征,成立补充团,张灵甫被任命为第153旅第305团团长。因名声不佳,张灵甫改名为张灵甫(原名张钟麟)。
此时,李天霞正是张灵甫的上司,任153旅旅长。
李天霞的军职晋升完全靠一身功夫,是随王耀武南征北战的结果,两人曾参与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和红十军团的围剿。
在谭家桥战役和怀玉山激战中,王耀武和李天霞均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毫无疑问,王耀武信任李天霞甚于张灵甫。
而张灵甫性格傲慢,因枪杀妻子事件就可见一斑,他的性格使得上司很难喜欢他。
事实上,整个抗战期间,李天霞的战功远高于张灵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1938年12月20日,已晋升为第三十六军团军团长的俞济时向蒋介石报告作战情况,特别提到李天霞战绩斐然。
在上高战役中,七十四军表现出色,荣获“飞虎旗”,王耀武与当时担任七十四军五十一师师长的李天霞,分别获得四等宝鼎勋章。
五十一师还荣获“陆海空三军一号武功状”。
正因如此,李天霞在七十四军内的晋升几乎顺理成章。
俞济时调离七十四军后,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2月升任第二十四集团军司令,将原任军长的施中诚调来接替七十四军军长一职,李天霞则被调往一百军任军长。
自此,七十四军的主官更替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律。
施中诚曾任七十四军副军长,调一百军暂时过渡后重回七十四军担任军长,而李天霞被王耀武安排到一百军担任军长,显然是为将来重返七十四军做铺垫。
张灵甫虽晋升为七十四军副军长,但要成为军长,地位仍在李天霞之后。
1946年2月,施中诚调任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七十四军军长空缺,照理说李天霞应当调回,但一位后来“搅局”的人出现了。
这一切都与蒋介石对王耀武的不信任有关。尽管王耀武是黄埔嫡系,蒋介石却对他防备极深,远胜对其他黄埔出身将领。
相比之下,张灵甫出身胡宗南第一师,与蒋介石关系更密切。
蒋介石暗中操作,最终由俞济时和王耀武力挺张灵甫出任七十四军军长,不久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任中将师长。
不少文章认为因此李天霞与张灵甫结怨,但事实并非如此。
李天霞所率的一百军(整编八十三师)实力不俗,虽军长职位被视为过渡职务,但作为中央军嫡系部队,在施中诚和李天霞领导下实力强劲。
1946年10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检阅整编师,一百军列为甲级第一梯队,与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十一师、新六军同等级。
李天霞对张灵甫或许有些不满,主要是张灵甫骄横跋扈,但不至于妒忌。
且李天霞个人能力突出。
1946年11月涟水战后,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损失惨重,他穿着解放军军装向蒋介石请愿,批评国军军装不如解放军耐用。
蒋介石随即下令抽查棉衣发放,结果发现十个整编师中,只有李天霞的整编八十三师管理最好。
虽然李天霞在晋升七十四军军长一职上遭受委屈,但俞济时、王耀武都心知肚明。
1947年2月,王耀武向蒋介石建议提升李天霞为整编军军长,俞济时也在蒋耳边支持,并提出合并整编七十四师和整编八十三师为整编一百军,由李天霞担任军长。
蒋介石未当场批准,仅批示:“拟鲁中战事结束后晋升。”
这说明李天霞的职务实际上比张灵甫更高。
蒋介石所说的“鲁中战事”,是指莱芜战役后他亲自制定的进攻鲁中山区的战略计划。
过去国军整编师乃至旅级部队敢深入我根据地腹地,但随着宿北、鲁南、莱芜战役的失利,蒋介石决心集中兵力,缩短战线,逐步蚕食解放区,主要进攻方向定位在陕北和山东。
1947年3月,蒋介石在徐州设司令部,统一指挥山东战事,派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一线指挥,调集24个整编师组成三个集团军,由欧震、王敬久、汤恩伯统率,从南向北推进鲁中山区。
蒋介石对此次战役抱有必胜信心。
当时,汤恩伯第一兵团下辖整编七十四、八十三、六十五、二十五、二十八、五十七、四十八师及第七军。
汤兵团以整编七十四师为核心,左右翼由八十三师和二十五师掩护,两翼外还有六十五、五十七、二十八师及第七军护卫,阵型层层递进。
国军兵团密集靠拢进攻,我军连续转战两月,始终未找到突破口。
虽然李天霞未获整编一百军军长职,但为保证鲁中战事成功,汤恩伯任命他为第一纵队纵队长,指挥整编八十三、二十五、六十五、七十四师。
李天霞作战稳重,四师在他指挥下严密防守,滴水不漏。
但李天霞对整编七十四师确有私心。
1947年4月,张灵甫率整编七十四师攻入蒙阴,连连突破我军防线,已推进至界牌附近,却突然接到李天霞命令:
“立即从界牌撤退40公里,向八十三师和二十五师靠拢。”
李天霞猜测我军可能诱敌深入,欲歼灭七十四师,但后来证明是虚惊一场。
张灵甫对这次失机极为不满,擅自向蒋介石发电报控诉李天霞,蒋介石随后对李天霞进行了记过处分。
雪上加霜,李天霞越发畏首畏尾。
1947年4月底,华东野战军为了调动敌军,进攻泰安整编七十二师,虽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我军就地消灭了整编七十二师。
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飞赴徐州怒斥顾祝同,顾祝同为推卸责任,又翻出张灵甫控诉李天霞的旧账,指责李天霞在面对解放军小股部队时怯战,未能令四个整编师齐头并进,致使友军溃败。
未正式交战,李天霞即被撤职留任,第一纵队长由黄百韬接任。
孟良崮战役期间,黄百韬为救援不惜一切代价,很大程度上是因担心背锅压力。
李天霞接连遭受批评,心灰意冷。
事实上,孟良崮战役中,李天霞并非故意以连兵力冒充旅,实际情况是整编八十三师兵力分散,难以集中。
而第一纵队长黄百韬虽然身份更高,但最初派援行动拖沓,直到局势严重才全力出动。
张灵甫全军覆没,根源也在其自身性格。
整编七十四师非孤军深入,周围的八十三、二十五、六十五、二十八师都紧密相邻。
张灵甫因傲慢自负,独断专行,我军利用其弱点实行“猛虎掏心”战术,将其全歼。
孟良崮战役也显示,华东野战军在大兵团机动战术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国军虽兵力和装备优势明显,但大兵团战术明显落后。
李天霞只能无奈背锅。
有趣的是,自孟良崮战败后,李天霞似乎命运多舛,军旅生涯逐渐黯淡。
1949年8月,他弃部擅自从平潭岛逃离,被陈诚扣押,送军事法庭审判。尽管李天霞声称是奉命行事,但仍因擅自撤退罪名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获释后,他短暂担任澎湖防卫副司令,随后被解职,彻底退出军界。
1967年2月10日,李天霞在台北逝世,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