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
赵构能够登上帝位,完全是因为靖康之耻。当时,金人南下攻破北宋,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大批皇族、大臣、宫女和工匠,带回金国,北宋因此灭亡。作为宋徽宗的长子、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在众人期盼下,赵构在南京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成为了新的皇帝。
南宋的建立,实际上是北宋的延续和苟活。自建立之初,南宋便面临着金人的极大威胁。作为一国之君,赵构的应对策略非常简单,那就是不断逃亡。他先是从相州(今河南安阳)逃到东平(今山东泰安),然后又一路逃到河南商丘。尽管朝中的大臣们一再劝谏,要求赵构返回东京开封府,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继续南逃。在金兵开始追击时,赵构再次展开了逃亡之旅。
当金兵从山东南下攻占徐州,再攻至安徽泗县时,赵构惊慌失措,未曾与大臣们商议对策,便匆忙带着贴身警卫和宦官逃离了扬州。他甚至没有时间通知军队,便乘船越过长江,到了镇江,之后继续往南逃至浙江杭州。赵构本以为金兵会撤兵,局势会有所缓和,但事与愿违,苗刘兵变爆发,赵构再度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尽管叛军并未伤害他,但勤王之军最终将叛乱镇压,内乱虽然暂时平息,但赵构又不得不面临金军的持续威胁。
金兵再次南下时,赵构先是在南京,然后乘船迅速逃到越州(浙江绍兴)。几天后,他又逃至宁波,并最终乘海船避难至舟山群岛。金军追至宁波后,赵构再度逃往台州和温州,直到金军放弃追击。他便返回绍兴,虽然群臣劝他回到南京,但赵构执意留在绍兴,不愿回到旧都。最终,赵构大多数时间还是驻留在杭州和绍兴,直到与金国签订屈辱的和平协议,杀害岳飞,南宋与金才得以维持20年的和平。
那么,问题来了:赵构为何在战局艰难时总是选择逃亡,而不支持岳飞的北伐呢?
一、赵构的恐惧
赵构并非个别的例子,几乎所有宋朝皇帝都对北方的强大政权抱有深深的恐惧。从赵光义在高梁河的惨败开始,宋朝历代皇帝都心生畏惧,深知自己缺乏与金、辽等北方政权抗衡的实力。宋真宗时,辽朝大举入侵,虽然在澶渊之战后达成和约,宋朝每年都要向辽进贡重金。然而,这种屈辱的和议,也为后来的宋朝埋下了隐患。直到赵构继位后,亲眼目睹了金军的强悍,更是心生恐惧。
即使岳飞在战场上屡次打胜仗,逼近朱仙镇,也依然无法改变赵构对金朝的策略。在他心中,金朝不过是不可抗拒的存在,哪怕岳飞的军队即将夺回失土,也无法撼动赵构选择和平的决心。对赵构而言,逃避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每当回想起父亲和兄长被金人俘虏的情形,他内心的恐惧便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难以平息,这种深深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从不支持北伐。
二、害怕武将崛起
在宋朝的三百多年历史中,重文轻武一直是显著的特点。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武将一直受到打压。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成功控制了军权,他深知权力之争中,手握兵权的将领往往容易动摇政权,因此一再削弱武将的权力。
这一历史背景对赵构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虽然建国,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赵构心中一直有一个隐忧:如果北伐成功,岳飞等将领势必会因战功而积累权力,进而威胁到皇权。赵构特别害怕像五代十国时期那样,军事将领趁机篡位。岳飞的北伐,不仅是国家的战争,也是个人权力的较量。赵构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不愿为岳飞提供支持。
三、北伐的财政压力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经济状况更为严峻。南宋开国初期便陷入了金人持续的打压中,和平的日子少得可怜。即使宋金和议,南宋依然每年需要进贡大量财富。此外,金国不断的军事威胁和多起反抗起义,进一步加重了宋朝的财政负担。
南宋初期,赵构一直处于逃亡之中,国家政权的基础尚不稳固,地方割据问题严重。即使在战斗中获胜,财政问题依然无解。粮食短缺、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这些都使得南宋的财政状况岌岌可危。岳飞的北伐无疑加重了这种负担。
四、嫡系军队的消耗
赵构深知,若岳飞的北伐成功,将带来将领权力的膨胀。在南宋,赵构特别重视对军队的掌控。他在绍兴时重新组建了禁军,力求通过集中权力来避免将领专权。岳飞虽然曾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他始终没有得到赵构完全的信任。赵构担心,若岳飞继续北伐,必然消耗大量的嫡系军队,这对他的政权构成威胁。
在岳飞不断提出北伐计划时,赵构逐渐开始疏远他。岳飞的忠诚和才华未能改变赵构对他的防范心理。在赵构看来,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对自己政权的考验,岳飞成功后可能会威胁到他自身的统治地位。
五、北伐难以成功
尽管岳飞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北伐是否能成功依然充满不确定性。首先,南宋朝廷并非铁板一块,内斗严重,许多官员更倾向于与金国和解。即便岳飞军胜,但没有足够的支持,他的胜利难以转化为政治上的成功。此外,金朝的军事力量依然强大,岳飞的北伐路途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赵构本身对北伐并没有足够的信心。
历史上,南方政权向北方发起的大规模战争并未有过成功的先例。岳飞的北伐,虽然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理想,但从当时的国力、战场局势及内部支持的角度来看,成功的可能性极低。赵构自然明白,这样的北伐不仅是高风险的赌局,更可能加剧内部的权力斗争。因此,他选择了避免,宁可保持与金国的和约,也不愿冒险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