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位英雄终其一生不断争夺天下,却没想到他们的子孙最终被司马懿一手夺取了江山,迎来了“三家归晋”的局面。曹操生前其实早已察觉司马懿心怀异志,认为“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他依然看重司马懿的才华,最终没有下杀手。曹操之所以没有除掉司马懿,一方面是因为相信自己的儿子曹丕能够驾驭得住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为后代留下了五位名将,凭借他们的实力可以与司马懿抗衡,不让其轻易造反,保卫曹魏江山。
一、夏侯惇
夏侯惇是曹操的堂兄弟,也是曹魏宗室中的重要将领。夏侯惇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是曹操创业初期最信赖的左右手之一。那个时候,夏侯惇四处招募士兵,亲自率军作战,战功赫赫。一次战斗中,他英勇搏杀时不幸被敌人射中一只眼睛,失去了一只眼睛的视力。随着曹操实力日渐强大,手下谋士武将纷纷涌现,夏侯惇逐渐退居幕后,虽不再亲自上阵杀敌,但他在曹营中的威望依旧无人能及。遗憾的是,夏侯惇年事已高,曹操去世当年,他也因病去世。若夏侯惇尚在人世,司马懿恐怕不敢轻易起事。
二、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从兄弟,同样是曹魏宗亲的重要将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仁率领数千兵卒准备在乱世中有所作为。曹操起兵后,曹仁便归顺曹操,成为其麾下的一名重要将领。曹仁地位崇高,能力非凡,先后在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及官渡大破袁绍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败后,他肩负起镇守襄阳和樊城的重要任务。
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欲夺取曹仁防守的襄阳、樊城。古语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襄阳三面环水、一面环山,防御严密,难以攻破;而樊城地势低矮,没有天险,易被攻陷。关羽兵力集中攻打樊城,但在曹仁的坚守下,数月无法攻克。尽管关羽后来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威震天下,曹魏也陷入震荡,但曹仁镇守的樊城依旧坚不可摧。曹仁作为防守名将,深受曹操重用,有他镇守,司马懿也不敢轻举妄动。可惜他于223年病逝。
三、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侄子,曹操对他视若己出。曹休是曹魏著名的“八虎骑”之一,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深得曹操宠爱。曹操时期,由于诸多名将鼎立,曹休的表现机会有限。到了曹丕继位后,张辽、徐晃等老将相继去世,曹休的重要性逐渐显现。220年,曹休率军击败孙权,派兵渡江袭击吴军,焚毁了数千户军营。222年,他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率军征讨江东,连败吴将吕范,威震江东,为曹魏赢得了显赫战功。226年曹丕去世时,曹休、曹真、陈群与司马懿共同辅佐曹叡。
曹叡即位后,为避免权力被牵制,将曹休、曹真和司马懿分派到各地镇守。228年,曹休在与吴军交战时被击败,心怀惭愧不久离世。若曹休仍在,必能牵制司马懿,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四、曹真
曹真是曹操的族子,备受曹操信任。218年,曹真参与汉中之战,成功击败蜀军将领吴兰,但因主帅夏侯渊战死,汉中最终失守。220年曹丕继位,提拔曹真为镇西将军,统领雍州和凉州军务,负责防御蜀汉。222年,曹真率军南下攻破吴军。226年,曹丕去世时任命曹真为托孤大臣。曹叡继位后,诸葛亮开始北伐,曹叡派遣司马懿和曹真迎敌,两人联手击退蜀军,令诸葛亮屡战屡败。曹真曾多次大破蜀军,成为北伐战役中的重要将领。230年,曹真接替曹休任大司马,位极人臣,入朝不趋,地位显赫。231年曹休去世,若曹真仍健在,势必能制衡司马懿,遏制其野心。
五、曹彰
曹彰是曹操的儿子之一。曹操的五个儿子中,曹昂、曹丕、曹植、曹彰和曹冲均极具才华。曹昂是长子,能力出众,被视为继承人首选,奈何在宛城之战中为保护曹操战死。曹冲聪慧异常,深得父亲喜爱,多次被曹操表达传位意向,却不幸年幼夭折。曹昂、曹冲去世后,曹操只能从曹丕、曹植和曹彰中选继承人。曹彰志向当大将军,热衷战场,不争夺皇位,因此被排除继承人名单。218年,曹彰率军征讨乌桓,大败叛军;随后又征服辽东鲜卑首领轲比能,功绩斐然。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称帝,建立魏朝。
虽然曹彰不争皇位,但其掌握重兵,让曹丕心生忌惮。223年,曹丕召曹彰入京朝见,不久曹彰暴毙,享年35岁。曹彰若不早逝,以其武勇和威望,司马懿绝无胆量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