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后人一般用三种主要方式来称呼他们,分别是“谥号”、“庙号”和“年号”。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对皇帝的评价,也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谥号是后世对一位皇帝生前功绩和过失的总结性评价。举例来说,汉朝的皇帝们死后,后人多用谥号来尊称他们。比如汉高祖刘邦,他的谥号是“高皇帝”,而庙号是“汉太祖”。人们习惯用谥号称呼刘邦,汉朝的其他皇帝也是如此,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汉武帝是“孝武”,汉献帝是“孝献”等等。
不过,谥号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自唐朝开始,后代皇帝常常为前朝皇帝追赠或修改谥号,导致谥号逐渐变得冗长且复杂。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到唐朝末期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非常长。再比如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他的谥号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把许多美好的评价词都堆砌在一起。如此冗长的谥号让称呼变得不便,因此后来人便开始更多采用“庙号”来尊称皇帝。
庙号是皇帝去世后进入宗庙接受祭祀时所使用的称谓,起源于商朝,是子孙后代为功绩卓著的先王或皇帝设立的尊号。像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等,都是以庙号著称。庙号的不足在于并非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比如隋炀帝杨广,他的孙子杨侗为他定谥号“明皇帝”、庙号“世祖”,但由于隋朝迅速灭亡,唐朝作为继承者,认为杨广无大功绩,只称其为“隋炀帝”而不予庙号,杨侗所定谥号和庙号都不被唐朝认可。
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通常都蕴含着深厚的寓意,文化人能够轻松理解其内涵并顺口称呼,史书上也多用这两种称呼方式来表述皇帝。然而,古代普通百姓文化水平有限,难以理解这些复杂的称谓含义,也不太知道如何尊称皇帝。
因此,从明朝开始,民间普遍采用“年号”作为对皇帝的称呼。像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民间都以年号称呼他们。年号最早始于西汉汉武帝时代,用于皇帝执政期间的纪年。但在明清之前,皇帝多次更换年号,纪年并不统一。
在明清之前,皇帝一般在遇到重大政治变革、吉祥征兆、改革举措或纪念重大事件时,都会更换年号。汉武帝执政五十四年,使用了多达十个年号。唐朝的唐高宗和武则天则更为频繁,唐高宗执政三十三年用了十四个年号,平均每两年多换一次,武则天十五年执政几乎每年都更换年号。
除了少数像唐太宗这种一生只用一个年号的皇帝,大多数明清以前的皇帝在执政期间都会有两个或更多年号。
因此,年号作为尊称,主要适用于明清两代皇帝,这两代实行“一世一元制”,即一位皇帝终身只用一个年号。这个制度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目的在于避免后世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带来的混乱,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朝。
不过,也有例外。明英宗因“土木堡事变”前后两次即位,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通常对他的称呼是庙号“英宗”。清朝太宗皇太极早期是后金时期,有“天聪”年号,清朝建立后又用“崇德”年号,因此他一生用过两个年号,但多以庙号“太宗”称呼为宜。
除此之外,明清大多数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执政四十八年,清朝乾隆皇帝执政六十年,均只有一个年号,用年号称呼非常便捷。
在正式场合和书面文献中,官员和读书人多用庙号尊称皇帝,年号则更口语化,更适合民间普遍称呼。比如朱元璋去世后,明朝官员在正式场合称他为“太祖皇帝”,而民间则称他“洪武皇帝”,其他皇帝大致如此。
历史上,只有一个朝代的皇帝不受这些传统称呼限制,他们颇为特立独行,那就是秦朝的两位皇帝。秦始皇作为皇帝的开创者,自定“始皇帝”称号,否认后人和子孙有资格评价他,后代皇帝则依次称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秦始皇是最为超脱传统尊称体系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