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0年4月,太平天国的李秀成部队向上海发起了猛烈进攻。从表面上看,这场战斗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首先,太平天国此前刚刚征服了清朝富饶的苏南地区,军力正盛。其次,此时正值英法联军攻入天津,连慈禧太后都难以自保,更何况小小的上海呢?当时的上海不过是江苏松江府下辖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兵力稀缺,战斗力几乎为零。在苏州和常州这样的经济重心城市接连沦陷的情况下,上海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可能。
然而,正当所有人以为这场战斗已注定失败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出现了,他就是吴煦。吴煦此时身兼两职,一是“护理江南海关道”,二是“苏松太兵备道”,都属于道台的职务。道台这一职务在清朝并不算高,虽然是正四品官员,但从官职的配置来看,像吴煦这样的人原本不太可能直接参与抗击太平天国的战斗。
在当时,要拥有独立带兵作战的权力,通常需要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二品巡抚,他们都有丰富的军务经验,深得朝廷信任。但吴煦完全不具备这些条件。尽管如此,吴煦却带领着一支名为“洋枪队”的部队,用其出奇制胜的火力优势,成功挫败了太平天国的进攻,奇迹般地守住了上海城。吴煦的这一举动不仅震惊了李秀成,也令清政府感到极大的惊讶。事后,咸丰帝赏赐了吴煦二品顶戴,并任命其为江海关监督,从此吴煦步入了政治的上升通道。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一个疑问:道台这一职务到底是什么?为何能在这场战斗中发挥如此关键的作用?
道台这个职务最初源于明朝的“道员”,清朝入关后继续沿用这一职制。明朝的地方体制实行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分别掌管这三者。在这种体制下,道员作为布政使的下属,相当于省长的秘书,地位不高,职责相对简单。然而,清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掌控,赋予了道台更多的职责和任务。在一些重要的省份,清朝设立了专门的道台职务,比如“盐法道”,负责管理盐业,“海关道”则管辖海关事务。此外,还有专门负责粮食和水利的道台。
道台一职有着丰富的职能和强大的地方管理权限,可以影响地方财政、控制重要资源,甚至有时承担军事职责。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就是一位盐道台,负责盐矿的管理和销售。随着清朝对地方的管理不断深化,道台的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诸如守道、巡道、茶道等应运而生。
尽管道台一职在清初的地方管理中有着明显的作用,但随着其职权的不断扩展,其内部的管理混乱和权力斗争也逐渐显现出来。道台的职务常常是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但地方的道台往往只对皇帝负责,甚至可以绕过地方官员,直接对上报官。这种权力的不对称,让道台成为了地方事务的核心控制者,也常常导致了地方官员之间的争斗。
而随着清朝的政权衰退,道台职务的功能逐渐变得复杂且失控。道台的职责涵盖广泛,且由于数量和权力不均,有些省份一个省可能设立十几个道台,而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任何道台。道台的品级混乱,官职的争议不断,甚至在雍正年间,中央集权达到了极致,一些道台甚至能够直接向雍正皇帝奏事,这使得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权力往往比巡抚还要大。
随着清朝中期腐化的加剧,尤其是鸦片战争后,道台职务开始沦为“卖官鬻爵”的工具。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朝廷开始大规模出售官职,特别是道台一职,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商品。道台的高额权力和相对低廉的责任让它成为了许多人追逐的目标。根据史料记载,清朝中期一个道台的售价大约为1.6万两银子,相当于现代的五百万人民币,而道台的年俸大约为120两白银。即便如此,许多人仍然选择通过买官来进入这个位置,因为即便没有实权,凭借这一职务,他们依然能在地方上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道台的腐化和买卖官职现象也使得很多官员开始通过金钱手段进行官商勾结,成千上万的道台成为了这种腐败系统的参与者。在某些情况下,道台甚至成为了地方上的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为自己谋取私利。类似的现象在吴煦身上也有体现,他不仅通过雇佣洋枪队保护自己的鸦片生意,还在上海的太平天国进攻中,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
在光绪时期,许多官员如李慈铭上书请求废除道台一职,认为这种职务已经变得无法有效运作,甚至危害了朝廷的治理能力。然而,由于清朝财政困难,且当时许多地方的税收已被外国势力掌控,朝廷无法放弃这种扩收手段。即使道台的腐化现象愈发严重,朝廷依旧选择对其放任自流。
随着道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甚至一些地方的道台职务成了“人浮于事”,有些地方的道台在没有实际权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借助个人关系或金钱获得巨大的利益。此时,道台的职务几乎成为了清朝政府为保持权力和资金流动而“出售”的商品,其权力和职能也愈发模糊。
当历史学者回顾清朝的腐化与灭亡时,会发现道台职务的混乱不仅是地方官员体系的失败,更是整个国家官僚体系失控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清朝的官员结构逐渐变得像一场“买卖”,使得治理的根基变得越来越脆弱,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