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文化近代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人口大国。在2022年之前,我国的人口数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直到被印度超越为止。
我国能够长期保持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离不开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已超过5亿。实际上,早在清朝末期,我国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四万万人”之多。清朝时期,我国总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令人惊讶的是,在清朝初期,我国人口却不足一亿,仅有9000多万。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我国人口在清政府统治的两百多年里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呢?
长期以来,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始终密切相关。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人口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封建传统社会想要实现从两千万到四亿人口的跨越几乎是不可能的。试想,如果从刀耕火种时期开始的数千年里,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一直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火种还能持续多久?
正是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以及单季稻和双季稻等高效农作物的推广,才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大量人口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人口的持续繁衍。
此外,清朝的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末清初的大动荡让社会经济几乎崩溃,人民生活也陷入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人口增长变得极为困难。为了改变这一困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包括大规模的垦田、兴修水利,并推出“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康熙时期,社会经济逐渐复苏,人口增长的基础逐步形成。
康熙时期,康熙帝还通过平定三藩之乱,成功消除了内乱的隐患,确保了未来一百多年内社会政治的稳定。这一稳定的环境为清朝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在此期间,清朝人口不断攀升,不仅刷新了历史人口记录,也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增长。清朝的版图较历代更为广阔,这意味着其人口统计涵盖了更广泛的区域。除了内地的汉族人口外,清朝也对包括藏族、回族、黎族、苗族、瑶族、夷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进行了人口统计,从而使得总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对于边境少数民族,清朝则采用以户或寨为单位的统计方式,尽管精确度不如内地,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人口总数的增加。
随着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人口统计的范围不断扩展,清朝的总人口也随之上升,形成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实行了人头税,汉朝、唐朝等朝代也延续了这一制度。人头税,顾名思义,是对每个人征收的税款,除税款外,还包括兵役、劳役等强制性劳动。古代的人头税对于百姓来说负担沉重,尤其是其他税负叠加时,百姓的经济压力更是巨大。为了逃避繁重的赋税,很多家庭会隐瞒人口或举家逃亡,这导致了人口统计数据的严重误差。
清初,虽然政府进行了赋役制度改革,但并没有废除人头税。由于官员与地主豪绅的勾结,普通百姓依然负担沉重。直到雍正初年,雍正帝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地丁银。这一改革不仅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还让人口数据得以更为准确的统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增长。
与此同时,清政府在1712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数为固定基准,后续不再增加赋税,即便人口不断增加,这项举措有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并使得原本隐匿的人口也得以统计在内。这一政策推动了清朝人口的激增,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出生率的上升。
除了政策改革外,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的庞大人口基数也是清朝人口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鼎盛时期,人口曾达到一亿多,尽管在明清交替时有所下降,但清初的9000多万的庞大基数依然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逐步恢复,这一庞大的基数便得以充分释放,推动了人口的急剧增长。
此外,美洲作物如甘薯、马铃薯、玉米等的引入也对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几百年的大规模种植,这些高产农作物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使得百姓温饱得到保障。良好的食物保障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清朝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短短的两百多年内翻了好几倍。上述四个原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然而,尽管人口的急剧增长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显然,在面对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当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