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朝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以及清朝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这天,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李自成带着满腔的自信和得意骑马进入这座帝国的中心。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仅仅42天之后,李自成就仓皇沿着原路撤出了北京,随后迅速败亡。从意气风发的入城,到满目疮痍的逃离,李自成只用了短短42天时间。
那么,为什么拥有百万大军、战绩连连的李自成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这42天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将走进李自成那短暂的“北京42日”,探寻其失败的深层原因。
1644年农历三月十七日(阳历4月23日),李自成已经兵临北京城下。当天午夜,北京城内有人开城投降,大顺军迅速占领了北京的外城。次日(农历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曾派遣太监杜勋入城,试图与崇祯皇帝谈判,但未能成功。
第二天一早,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内城的正阳门,大顺军乘势攻入内城。崇祯皇帝绝望自缢,李自成意气风发地骑马进入这座他曾经梦寐以求的帝国心脏——北京。
李自成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因为他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几乎摧毁了这个外强中干的明朝帝国。从西安起兵到攻入北京,李自成仅用了两个月时间。
然而,正是因为这场胜利来得过于迅速,大顺军随后的衰败也异常迅猛。
回顾李自成崛起的过程,可以发现在进入北京前的五年里,他的势力迅速膨胀。
五年前的1639年,李自成还只是躲藏在商洛山区,手下仅有几千人。但短短五年间,他的军队迅速扩大至百万大军,成功摧毁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然而,进入北京后,大顺军的战斗力却如同中了魔咒一般急剧下滑。先是在山海关大战中惨败,接着连连败退,被清军屡屡击溃,甚至连老家陕西也陷落。
短短一年时间,大顺军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成果,李自成本人也在九宫山身死。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大顺军的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这是大顺政权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还是李自成在北京所犯下的严重错误?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李自成进入北京初期,曾表现出较为宽厚仁慈的态度,试图收拢人心。与以往王朝灭亡时侮辱前朝皇帝尸体不同,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礼貌安葬,规格颇高,未对遗体施以侮辱,并设厂公祭奠,显示出难得的宽大姿态。
因此,他一度被视作仁君,赢得了不少称赞。
此外,李自成允许原明朝官员各归原位,继续履行职责,使得北京城内的中央官员心态较为安定。
对待民间,李自成同样展现了相对仁义的一面。他严禁军队伤害百姓或抢掠妇女,明确规定“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因此大顺军入城初期秩序尚可,北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掠夺。
然而,好景不长,李自成逐渐暴露出他的真实面目。
最致命的问题是,他自己首先搬进了紫禁城,开始搜刮财富,沉迷于后宫享乐。同时,大顺军的将士们也跟风模仿,腐败风气蔓延。
部分将领沉溺声色犬马,滥用权力肆意妄为,严重损害了大顺军的声誉。
更严重的是,李自成毫不掩饰地针对士绅阶层动手,这个阶层在封建社会中掌握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地位。
李自成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他对大顺军的控制力不足。
大顺军由多个“大营”组成,李自成只能直接控制其中部分大营,其他大营则由不同将领掌控。
虽然这些将领服从李自成,但并非完全听命,有时甚至能私自调动兵力。
换句话说,李自成的身份更像是“武林盟主”而非绝对君主,无法完全指挥手下,甚至对拥有重兵的刘宗敏都不敢轻易得罪。
其次,大顺军财政极度紧张,只能通过特殊手段筹措军饷。
虽然大顺军口号是“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意味着他们不征收民间粮食,但军队的饮食和军饷从何而来呢?
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征用官府仓库中的钱粮,二是掠夺地主阶层的财富。
这样的政策虽然高尚,但却难以维持正常政权运作。进入北京后,大顺军强行向官员和地主征收钱粮,迅速招致全国人民的反感和仇视。
第三,大顺军缺乏文人阶层的组织约束,容易迷失自我。
虽然此前大顺军攻下过不少城市,但北京作为国都,在规模和繁荣程度上远超先前占领的任何城市。
大顺军未能有效拉拢士绅阶层,导致军队缺乏组织纪律和中坚力量,依旧保持原始部落状态,难以抵抗奢靡诱惑。
因此,大顺军进入北京这样的大都会后,很快沉迷于酒色财气,军纪败坏。
更致命的是,从三月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大规模“追赃助饷”行动,追缴官员贪污赃款以补充军饷。
北京城内惨叫声此起彼伏,大顺军无所顾忌地抄家掠夺,拷问官员,还强制规定助饷额度:
“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缴纳不够就被扣押,拒绝缴纳者遭受严刑拷打。刘宗敏甚至制造了几千具夹棍,用于刑讯。
数百官员因此惨死,大顺军获得大量财富,但彻底失去了士绅阶层的支持。
这些士大夫固然罪恶深重,贪腐成性,剥削百姓,堆积财富,但在政权尚未稳固之际贸然大清算,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举措。
这些士绅家族彼此联姻,关系复杂,特别是在京城,影响遍及全国。
大顺军如此激烈的掠夺和镇压,激起了士绅阶层的普遍敌意,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让大顺政权声名狼藉。
更糟糕的是,大顺军尚未统一全国,北方的清朝和南方的南明政权仍在与之对抗。
因“追赃助饷”政策,士绅阶层彻底绝望,转而支持大顺的敌对势力。
事实上,士绅阶层原本已准备好接受大顺军的统治,期待李自成能够延续他们的利益,实行“仁政”。
但李自成的急躁和激烈措施让这些人全线倒戈。
从地图上看,李自成虽攻占北京,但政权四面楚歌。
西南有割据的张献忠,东南有残余南明政权,东北则是强大的清军,北方蒙古和东面的朝鲜均臣服于清朝。
李自成身处险境,本应团结士大夫稳定统治,却操之过急,激化矛盾,导致敌对力量大增。
此外,尽管崇祯自缢,太子朱慈烺仍在北京,原本崇祯意图将其隐蔽,但很快被李自成控制。
然而李自成未能有效利用朱慈烺的身份,既没有借此拉拢京城官员,也未用来对南明施加压力。
朱慈烺处于一种“散养”状态,价值未被发挥。山海关之战后,他更是失踪,使李自成失去重要筹码。
还有,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处理极为失当。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传说,吴三桂反叛的根本原因是两点:
一是对大顺政权前景的悲观判断,二是他发现自己家族被列入大顺“追赃助饷”名单,权益未被尊重。
加之李自成未能迅速控制山海关,也未积极拉拢吴三桂,使其有了自主反叛的机会。
李自成对清朝实力估计不足,没有把清军视为平等强敌,这些因素共同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差点攻破山海关。
但当吴三桂兵临绝境时,清军多尔衮率军从侧翼突袭,大顺军遭受重创。
大顺军全线崩溃,清军乘胜追击,李自成仓皇撤退,回到北京时仅剩三万残兵。
随着清军步步逼近,北京城终究难以守住。
4月29日,李自成仓促称帝,紧接着犯下另一个错误——杀害吴三桂全家三十四口人,激起吴三桂深仇大恨,使其无退路。
第二天,李自成便匆忙撤离北京,向西安逃去,再未回归。
从进入北京到撤离,仅42天。
此后一年内,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轰然崩塌。
有趣的是,曾覆灭明朝的大顺残部,后来反而成为大陆上最后一支忠于明朝的力量。
大顺灭亡后,其残部逐渐与南明联合,继续抗击清朝,形成以大顺军为骨干的“夔东十三家”。
随着南明各地势力相继被清军消灭,这支队伍依旧高举明朝旗帜,坚持抗争,直到1664年才最终覆灭。
当初奋起推翻明朝的人,最终却成为了“最后的明朝人”,历史的讽刺与奇妙,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