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沙俄确实从清朝手中夺取了大量土地,但这一切并非完全依靠武力。为什么沙俄不选择用武力呢?并不是说沙俄打不过清朝,而是因为沙俄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困难。沙俄想要将数十万士兵从欧洲调到东方并非易事,这背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补给线的难题。如果沙俄将大部分兵力派往东方,万一战败,他们无法快速撤回,这意味着不仅可能面临战败的后果,甚至有可能陷入彻底的困境。毕竟,清朝曾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陆军也有相当的战斗力。如果俄军在东方战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可能还会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因此,沙俄东征的风险非常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相比直接出兵,沙俄更倾向于通过威胁和讹诈的方式从清朝获取土地。
第一次交锋发生在1649年,沙俄的入侵者哈巴罗夫只带了70人,就闯入中国东北的达斡尔人聚居地,进行烧杀抢掠。由于第一次得手,哈巴罗夫于同年9月再次带领200人入侵黑龙江流域,强占了赫哲人的村落。这是中国官方军队与沙俄军队在远东的第一次直接接触。从战斗规模来看,沙俄的出兵数量非常有限,只有几百人左右,远未达到几千上万人的大规模军团。
第二次较量发生在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清朝和沙俄之间的冲突,沙俄出兵的规模依然不大。彭春率领3000人马进军雅克萨,当时城内俄军仅有450人。沙俄方面虽然愤怒,但为了缓解局势,莫斯科竟然派出了600名俄军增援。要知道,这600人面对的可是经验丰富的清朝大军,根本无法与清军抗衡。在与尼布楚的俄军会合后,826名俄军决定共同驻守雅克萨城。然而,清军的包围迅速让雅克萨成为了俄军的噩梦。康熙派遣2000多名清军围住了雅克萨,切断了俄军的补给线。最终,俄军826人中,仅有66人幸存。此战结束后,沙俄与清朝在1689年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双方以外兴安岭为界,沙俄获得了部分领土,其中包括蒙古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和外兴安岭以北的土地。若非准噶尔汗国的干扰,康熙也许不会同意签订此条约。然而,根据条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仍是中国的领土。
第三次交锋发生在1858年,当时沙俄的东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看准了清朝正陷入鸦片战争的泥潭,局势动荡不安。为了抓住机会,他带着两艘军舰抵达瑷珲城,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将黑龙江以北的所有土地割让给沙俄,并将乌苏里江东部划为中俄共同管理的地区。奕山显然不同意这种要求。俄军在远东的战斗历程并不辉煌,最多不过是小规模的骚扰和败北。然而,穆拉维约夫并未放弃,他指使军舰在瑷珲城对岸轰轰烈烈地开炮,尽管炮火并没有具体目标,但却有效地震慑了奕山。结果,清朝政府被迫签署了屈辱的《瑷珲条约》,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到了1860年,沙俄借助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机会,再度向清朝提出要求,迫使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按照条约,沙俄夺取了整个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那么,沙俄在远东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呢?虽然沙俄没有直接与清朝交锋,但从两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二。当时穆拉维约夫率领1000名士兵与英法海军交战,沙俄在远东仅有四五艘军舰,这点兵力根本无法与英法联军对抗。因此,穆拉维约夫将战略重心转向了堪察加半岛和黑龙江口等地,采取了灵活的迂回战术。
面对如此有限的兵力,沙俄如何防守庞大的远东领土呢?为了加强远东的防御,沙俄开始鼓励大量移民定居远东。19世纪60年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鼓励农奴们前往远东安家落户。远东的土地不仅免费提供给他们,还能享受20年的免税政策,这无疑吸引了大量贫困的农奴。然而,要将大量士兵送往远东,依赖当地的农田供应,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远东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因此,沙俄开始将大量流放犯送往远东定居,这些流放犯在远东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俄的远东防线虽然逐步得到巩固,但在1860年到1900年这40年间,沙俄驻军远东的规模仍然有限。如果清朝有机会反攻,夺回失地,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沙俄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急切地推动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自1891年起,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开始了,连接莫斯科与海参崴,全程9288公里,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仅是为了加强远东的军事力量,也是为了便于向远东输送补给、人员和装备。
然而,随着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东北亚局势发生了剧变。日本崛起后,沙俄感到极大的威胁,为了防止日本控制东北,沙俄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迫使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随后,沙俄与清朝达成同盟,并要求在东北修建铁路,连接赤塔与海参崴。通过这些措施,沙俄几乎完全掌控了东北的铁路系统,这一举动让日本束手无策。
1897年,沙俄进一步占领了辽东半岛,1898年通过合法途径租赁了辽东半岛的土地,接着在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沙俄在1900年决定出兵,占领了东北,并借此加强了在东北的影响力。虽然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完全修通,但沙俄利用现有的铁路和中东铁路迅速调动了17万大军,成功占领了东北。
到1904年,西伯利亚铁路终于完全通车,沙俄在远东的战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铁路的修建使得沙俄能够迅速调动兵力,在远东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然而,随着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沙俄遭遇了重大失败。战败后的沙俄被迫将中东铁路分割为两部分,赤塔至海参崴的主干道继续由沙俄控制,而长春至旅大的南延线则划归日本,成为南满铁路。沙俄在东北的霸主地位随着铁路的分割而彻底破灭。虽然西伯利亚铁路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沙俄已经无法再如曾经那样主宰东北亚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