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取得了不少显著的胜利,但也经历了几次败仗,其中,1946年7月的大同集宁战役和紧随其后的9月张家口战役,便是两次代表性的失利。这两场战斗,不仅未能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还导致了大同、集宁、张家口等重要地区的丧失,进而对华北战场甚至全国战局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两场战役的失利,原因多方面,其中一位曾担任张家口卫戍司令员的郑维山中将,在回忆晚年时曾提到,大同、集宁以及张家口战役的失败,其实早在1945年绥远战役时就埋下了隐患。那么,郑维山将军的这番话究竟是从何说起的呢?1945年的绥远战役,究竟与大同集宁、张家口两战的失利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一下绥远战役的背景。1945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蒋介石便指示时任国民党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傅作义,立即沿平绥线东进,尽快剿灭我军,并迅速接管包头、归绥、集宁、大同及张家口等地。换句话说,蒋介石想要抢先一步占领这些战略要地,拔得头筹。
傅作义接到命令后,迅速调集第35军、67军和暂编第三军等约5.1万兵力,同时与阎锡山的部队配合,9月11日,便占领了包括包头、归绥、集宁等地。为了稳住局势,他将大部分主力集中在平绥线的丰镇至卓资一带,计划一旦国民党主力到位,便集中力量进攻张家口。
面对蒋介石的这一举动,毛主席立即做出反应,紧急将聂荣臻调回晋察冀解放区。此前,聂荣臻虽然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但由于两年前去延安,萧克代理了他的职务。毛主席将聂荣臻紧急调回的原因很简单——晋察冀解放区位置极为重要。该区域横跨晋、察、冀、热、辽五省,与多个解放区相接,掌控着多条重要铁路,是连接华北各大解放区的交通枢纽。更关键的是,晋察冀的北方就是东北,这一地带的控制关系到东北的未来发展。
蒋介石清楚这一点,因此迅速部署重兵进攻华北,试图将其从我军手中夺回。为了制止这一战略举动,毛主席迅速采取行动,派遣聂荣臻回到晋察冀,旨在抵挡蒋介石对华北的进攻,为和平谈判争取更多时间。聂荣臻明白这一战略目标,但当时面临的困难也非常严峻。
首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晋察冀军区需要发起几场有力的战役,最好能消灭傅作义部队,从而遏制国民党的嚣张气焰。然而,这时已是农历八月,战斗一旦开始,等到部队集结并赶到绥远,恐怕已经是寒冬时节,而绥远的冬季来得极早,严寒的天气对我军非常不利。其次,当时晋察冀军区正从游击战转向正规战,虽然大家对游击战经验丰富,但在面对更复杂的运动战和攻坚战时,仍然缺乏一定的经验。
尽管困难重重,战争仍然要打,聂荣臻迅速动员军区召开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并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对部队进行整编。最终,20余万主力部队被编成8个纵队,其中3个主力纵队被派往绥远执行战斗任务。同时,中央军委命令贺龙带领晋绥野战军支援晋察冀,共同打击傅作义。
经过几周的集结,战役计划最终在9月制定完毕,并于10月18日正式打响。聂荣臻带领的晋察冀部队率先出击,目标是隆盛庄,这是一个战略要点,东接集宁,西通丰镇。敌军驻守的主要是傅作义的骑兵新编第4师和第31师第91团,虽然他们战力不弱,但在我军三大主力纵队的协同作战下,敌军很快溃败,隆盛庄于10月20日被我军占领。
与此同时,贺龙指挥的晋绥部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攻克了凉城、陶林,切断了傅作义与阎锡山军队的联系,逐步占领了战略要地。10月24日,贺龙亲自指挥部队攻占了卓资,歼敌4700余人,唯一的遗憾是敌军指挥官何文鼎成功突围。
然而,尽管战局一度顺利,到了11月初,形势发生了变化。根本原因在于聂荣臻和贺龙在执行毛主席指示时出现了偏差。10月27日,毛主席发来电报,明确指出下一步的任务是全力消灭傅作义主力,并要求晋察冀和晋绥部队主力“运动到傅作义背后,由西往东打”。然而,聂荣臻和贺龙的部署着重在夺取归绥城,而忽略了消灭傅作义主力这一核心任务。
归绥城坚固的防守,使得夺取城池的战斗异常艰难。尽管我军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小胜,但随着战斗的持续,敌军逐渐增强了防守,我军未能迅速突破。与此同时,季节进入寒冬,对我军的作战更加不利。
面对这一局面,聂荣臻和贺龙决定采取孤立归绥的战略,准备进攻包头,企图通过切断傅作义的后勤供应,迫使敌军主动出击。然而,包头的防守同样坚固,我军未能在短时间内攻下这座城市。更糟的是,宁夏的马鸿逵部队不断逼近,试图增援傅作义,形势一度陷入危急。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变得更加严峻。在毛主席进一步指示下,聂荣臻和贺龙虽尽力调整战略,但迟迟未能取得突破。到12月初,天气寒冷,包头战斗陷入僵局,最终贺龙决定撤离包头,结束进攻。
尽管绥远战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果,消灭了敌人约1.2万人,并收复了一些地区,但未能达到最初的战略目标。更为关键的是,傅作义主力的损失并不严重,导致了后续战役的失败。
这次战役的失败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一方面,聂荣臻在执行中央军委指示时的偏差,使得本应消灭傅作义主力的机会丧失;另一方面,敌军在归绥、包头等重要防线的坚固防守,使得我军无法顺利突破。而且,晋察冀部队在转型过程中,对攻城战缺乏经验,进一步加剧了困境。
正因如此,绥远战役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直接导致了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战役的失利。如果当时能够彻底消灭傅作义的主力,这一系列后续失利或许就能避免。因此,郑维山将军才会说,如果在绥远战役前消灭傅作义大部分主力,便不会有后来的大同集宁、张家口的战败。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失败,我军逐渐认识到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并在后续战役中更加审慎地制定战略,最终成功解放华北,取得了战局的全面胜利。失败虽然痛苦,却为最终的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战争的艰辛与胜利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