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年2月24日,寒风凛冽刺骨,汉江南岸的受降坛上,身穿蓝染衣袍的朝鲜国王仁祖李倧,向皇太极行了三拜九叩大礼,场面庄严肃穆。皇太极低沉傲慢的声音在寒风中回荡,李倧起身感谢恩典,献上明朝所颁的国印,以示臣服于大清帝国。
周围的朝鲜大臣无不泪流满面,他们为君王所受的耻辱深感痛心,也为祖国被外族蹂躏而愤懑不已,但惨败的事实令他们只能被迫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从此,朝鲜脱离了明朝的统治,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因为此役发生在丙子年,这场战争被称为“丙子之役”,朝鲜人则称之为“丙子胡乱”。
皇太极攻占朝鲜,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希望斩断明朝的后援,解除对其后方的战略威胁。追溯到16世纪末,日本在丰臣秀吉的领导下大举侵略朝鲜,朝鲜军队节节败退,国家濒临灭亡,迫不得已向宗主国明朝求援。万历皇帝不顾国内社会经济的困难,派遣大军援助朝鲜,由此爆发了持续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最终明军击退日本,稳定了李氏政权。
朝鲜对明朝的援助感激涕零,逐渐建立起“恩同父子,义若君臣”的深厚关系。16世纪后期,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部族起初也臣服于明朝,但其领袖努尔哈赤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政治家。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各女真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随后于1618年向明朝宣战。
在后金与明朝的角逐中,朝鲜由于地理位置接壤两大政权,成为争夺的焦点。朝鲜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奉行华夷之辨,自视为“小中华”,对女真蛮族充满鄙视,天然地倾向支持明朝。1619年,后金与明朝在萨尔浒展开大战。开战前努尔哈赤多次致书朝鲜,试图离间朝鲜与明朝的关系,但朝鲜非但不为所动,反而派遣一万兵力助明军出征,结果明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后,朝鲜朝廷开始动摇,意识到明朝已无力保护自己。国王李珲奉行中立政策,并暗中与后金联络,但此举遭到朝廷士大夫激烈反对。1623年,士大夫发动政变,废黜李珲,拥立仁祖李倧为王,坚决反后金,断绝一切往来,力图恢复对明朝的忠诚。
后金对朝鲜的政治投机行为绝不容忍。1627年,皇太极继位后,首要任务便是惩罚朝鲜,当年派遣阿敏率军进攻。朝鲜军队虚弱不堪,难以抵挡八旗铁骑的猛攻,被迫议和,接受与后金“兄弟之国”的关系,开放义州、中江与后金通商,并每年进贡岁币。然而,驻扎期间后金士兵肆意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暴行累累,令朝鲜军民恨之入骨。
尽管签订了盟约,但朝鲜与后金之间的裂痕极深,为后来的丙子之役埋下了伏笔。战败后的朝鲜虽然表面屈从,但并未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仍遵奉明朝正朔,年年遣使朝贡。皇太极曾要求朝鲜提供船只攻打东江镇,遭到李倧断然拒绝,称:“明国如吾父,抚我二百余年,今征我父之国,岂可助其船?”朝鲜政府的强硬态度令皇太极极为不悦,双方关系再度恶化。
此后十年,皇太极励精图治,改族称满洲,西征漠南蒙古,多次击败明军,国家实力日益强盛。反观朝鲜,吏治腐败,官员懒散,边疆将领沉溺酒色,“武将无一知兵”,被皇太极讥为“儿女之国”。1635年,皇太极攻占察哈尔蒙古,得元朝传国玉玺,1636年4月称帝,改国号为清。同年,皇太极派使者入朝,要求朝鲜承认其帝号被拒,朝鲜使节也在登基大典上拒绝跪拜,李倧还发表檄文否认先前盟约,彻底激怒皇太极。
为了树立威信,皇太极决定亲征朝鲜,借此削弱明朝的正统地位,解除后顾之忧。1636年12月,皇太极在盛京召集十万满蒙联军,誓师南征。1637年1月,清军跨过结冰的鸭绿江,正式发动对朝鲜的战争。
战争伊始,朝鲜军队疲弱不堪,根本无法匹敌精锐的八旗军,只能退守城池自保。皇太极灵活运用野战优势,舍弃坚城,一路南下,如入无人之境,直逼首都汉城。朝鲜政府惊恐万分,退守南汉山城,并希望获得援军。
城中守军与清军前锋交战多有伤亡,但随着多尔衮、豪格等清军主力抵达,南汉山城与外界联系被切断,孤立无援。各路朝鲜勤王军队接连被击溃,“赴难之兵,无一成功”。城中约有一万三千兵员,粮食仅够支撑两个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围城,形势岌岌可危。
无法抗衡,李倧被迫派使者求和,请求宽恕,愿恢复先前“兄弟之国”关系。皇太极对此不予回应,他希望朝鲜断绝明朝宗藩,正式归顺清朝。经过多次沟通,清方表明朝鲜必须先称臣才能谈判,并透露将攻打江华岛。
消息传入城内,朝臣激烈争论,许多人痛哭流涕反对投降,但危机逼迫李倧选择了生存而非尊严。李倧提出拒绝出城,想仿效唐太宗时代“城上拜天子”的先例,但清方坚持必须出城投降,谈判再次破裂。
此时,多尔衮率领数百舢板小船攻占江华岛,岛上守军约千人,守军误判清军不会海战,防御松懈,导致清军轻松登陆。除少数坚守者壮烈牺牲外,大部分守军不战而降,岛上240多名王室成员及大臣被俘。
同时,清军红衣大炮连日轰击南汉山城,城内死伤惨重,防线崩溃。史书记载:“炮弹大如鹅卵,有如小儿头,飞越山岗,震天动地,昼夜不停,城中死伤无数,城墙尽毁,人心惶惶。”
清军不仅以武力攻城,还用心理战术散布清军击败勤王军及江华岛失守的消息,宣称皇太极即将返回,不再留有和谈机会。江华岛失守成为压垮李倧的最后一根稻草,城内哀声震天,李倧最终决定出城投降。
皇太极发布诏令,赦免李倧罪责,并提出议和条件:一是交出明朝诰命与册印,断绝明朝朝贡,改用清朝年号,遵奉清朝正朔;二是协助清军攻占皮岛;三是朝鲜需与清贵族联姻。李倧虽心怀不满,但在铁骑和大炮面前唯有服从。
1637年2月24日,皇太极在受降坛接受李倧三跪九叩礼,赐酒肉貂裘,李倧跪谢恩典。许多被俘的朝鲜百姓目睹此景,痛哭失声,感叹朝廷士大夫分争党派,昧于国事,终使无辜百姓遭此苦难。李倧默然低头,泪流满面,但哀叹终究无法改变屈辱的现实。至此,朝鲜由“平等”的兄弟国沦为清朝的藩属。
不久后,清军联合朝鲜军队渡海攻占皮岛,驻守明军及援军大部被歼。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清军攻朝前,明朝通过辽东侦探已获悉情报,却误以为清军在朝鲜遭败。崇祯皇帝得知李倧困守南汉山城后急切催兵救援,辽东明军却迟迟未行动。直到4月朝鲜降清消息传来,崇祯感慨其忠义甚可怜。
对清朝而言,朝鲜投降彻底扭转了三面受敌的劣势,明清力量对比进一步倾向清朝。皇太极得意宣布:“蒙天眷佑,朝鲜已平,蒙古、瓦尔喀诸国皆附,今所存者,止明国而已。”自此,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延续了两百五十余年,直到近代甲午战争爆发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