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邦的爷爷是刘荣的可能性有多大?
刘邦的爷爷刘荣;
刘邦的父亲《史记》、《汉书》里都称为刘太公;
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
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
刘邦的重孙子汉景帝的长子刘荣!
刘荣->刘太公->刘邦->刘恒->刘启->刘荣
这一个链条不是很复杂吧,刘荣既是刘邦的爷爷又是孙子!祭祀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尴尬?堂堂皇室就这么随便?
难道古代皇族,尤其是核心直系世系中,近支亲属(如祖父与重孙子这类直系六代内)取名就没有一点儿避讳吗?好像跟闹着玩一下,真以为跟段子里讲的于谦的父亲叫于千吗?
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最早的版本也就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抄写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中明确记载:“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是为了避讳刘恒,把“恒”改成了“常”,连经典文献中的字都要为皇帝名讳让路,又有多大可能允许皇室直系六代内出现同名?要知道黄老之术可是西汉初期执政的指导思想。
其次,如果刘邦的祖父是魏国的贵族,刘邦起义为什么不以魏国的名义?魏国贵族的身份可是要比平民的身份更具号召力,在政治上也更有感召力,同时更具正当性。
秦末反秦浪潮中,“复六国” 是最核心的动员逻辑。
楚国:项梁、项羽是楚将项燕之后,拥立楚怀王;
赵国:赵王歇是赵国王室后裔;
魏国:魏王豹是魏国王室(魏咎之弟);
燕国:燕王韩广,被燕国贵族拥立;
韩国:韩王成,韩国宗室;
齐国:齐王儋,齐国王族。
如果刘邦真有 “魏国贵族” 血统,他最该做的是像魏王豹一样,打出 “复魏” 旗号。但他从起义到入关,始终以 “沛公”(沛县首领)自居,核心班底是丰沛同乡(萧何、曹参、樊哙等,都是底层小吏或平民),与魏国旧贵族集团毫无交集,这在政治上是 “自废武功”!
第三,刘邦的身份焦虑
刘邦如果有贵族的血统,就没必要上演一出 “人蛟杂交” 的戏码!
他完全可以通过梦感而孕,而不是让刘媪与蛟龙交合生刘邦。而且刘老太公还要承认自己是见证人,亲眼看着自己媳妇被蛟龙那个,这应该不是一件太好接受的事吧!
“其先,刘媼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对比项羽:他是 “楚将项燕之孙”,他的身份、血统本身就是号召力,不需要神化出身,当然《史记》也没给项羽编特别神异的故事,除了说他患有眼疾,多瞳症;
再对比秦始皇:虽然后世说他是吕不韦之子,但秦廷从未需要用神异包装他,因为他是 “秦国王室嫡子”,血统自带合法性。
刘邦的神化戏码比如蛟龙交合、斩白蛇、老父相面等,其实都暴露了他的 “平民底色”。《史记》明说他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连名字都没有,就是我们现在邻里叫的 “刘大爷”“刘大妈”,祖父以上更是只字未提,为啥?难道史书遗漏?
很可能是根本没有值得记载的贵族身份。若真有 “魏国贵族” 祖父,司马迁不可能不写,他连孙膑与孙武这种差百余年的关系捋出来,如果刘邦家真有什么体面的身份,他不好捋吗?逻辑上不通啊!
另外,如果刘邦一家是在魏国灭亡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25年,刘邦此时至少已经31岁了,他早就不是孩子,不管是魏国的情况,还是自己家里的旧事他不可能一点儿都没有印象?正常逻辑,家里这么显赫,他早就应该吹了!即便害怕秦国的迫害,在建立汉朝之后就没有这种顾虑了吧!
第四时间上不对
如果说刘邦一家在战国时为了避秦祸,离开魏国来到丰邑的话,那在公元前247年魏国与其他五国联军,还曾经对秦国的侵略迎头痛击,以至秦国大败,至少在这一个时间节点之前,魏国还没有显现出必亡的命运,所以此时刘家也没必要迁徙。
最后把刘邦归属于贵族,均来自后世。
比如,西晋的《帝王世纪》:
汉出自帝尧,刘姓也。丰公生执嘉,即太上皇也。太上皇之妃曰媪,是为昭灵后。
此书成书于西晋,距刘邦时代已近 400 年,书中还将 “媪” 当作刘邦母亲的 “正式称谓“,“媪” 在秦汉时期是对老年妇女的泛称(类似今天的 “大妈”“大娘”),并非具体姓名,凭此便可以说明这本书并不严谨。
在《史记》的记载中甚至连刘邦也承认自己出身平民,
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在《汉书》中有多次提到刘邦出于“细微”的描述。
诸侯王皆曰:“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汉书》中另外一个使用“细微”一词形容皇帝的是汉元帝刘奭,他在汉宣帝为平民时,生于民间,两者可以进行参考:
初,宣帝宠姬张婕妤男淮阳宪王好政事,通法律,上奇其才,有意欲以为嗣,然用太子起于细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
《汉书》中用 “细微” 形容汉元帝刘奭的语境,与形容刘邦 “起于细微” 的用法高度一致,进一步印证了 “细微” 在汉代语境中对 “非贵族、出身寒微” 的指向性。
同时在《新唐书》有过这样的记载:
'帝尝从容夸语曰:“前王多兴细微,间关行阵而后成功。我家陇西旧族,世姻娅帝室,呼倡义,不三月有天下,公复华胄,职宦光显,非刘季亭长、萧曹刀笔吏比也。'”
《旧唐书》有这样的记载:
“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在唐代官方的意识形态中也一直不认为刘邦出身贵族,他的贵族身份也就是后世的附会而已。
这又让我想起了曹操的祖上是曹参,李世民的祖上是老子李耳的附会!
其实朱元璋完全可以认朱熹为祖的,毕竟后世也会有一部分人会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