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蜀汉丞相诸葛亮不幸病逝。随着这位名将的离世,蜀汉内部随之陷入了深刻的动荡。长史杨仪奉诸葛亮遗命,负责指挥大军撤退,然而原本应当担当断后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却坚决不同意撤军,他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抢先烧毁栈道,试图阻止杨仪返回成都。这一举动引发了双方激烈的冲突,魏延与杨仪分别上书刘禅,指控对方谋反。最终,这场权力斗争以魏延兵败身亡收场。而《三国演义》更为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生前预见此局势,在遗嘱中安排马岱诛杀魏延的情节。回顾这段历史,魏延与杨仪在诸葛亮生前都是举足轻重的将领,一个勇猛善战,一个精通政事,他们本应是彼此的得力助手,但诸葛亮一死,两人的矛盾便彻底爆发,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使得他们从昔日的同僚走向水火不容?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魏延与杨仪的背景做一些梳理。魏延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在刘备征入益州的过程中,凭借卓越的表现渐渐崭露头角,并因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后,进位汉中王,作为蜀汉的北方门户,汉中的战略位置显得至关重要。众将认为张飞最适合担任汉中守将,因为他不仅资历深厚,而且刚刚击败了曹魏的名将张郃。然而,刘备却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他任命了魏延来负责汉中防线。魏延之后也用事实证明了刘备眼光的独到。
随着蜀汉政权中其他主要将领的去世或老化,魏延逐渐成为少数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之一。建兴八年(230年),魏延击败曹魏的费瑶与郭淮,因功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并进封南郑侯。魏延性格一直较为高傲,屡屡立下战功后更是更加自信,甚至有些目中无人,渐渐地在军中树敌,众人避而远之。唯一一个对他毫无敬意的人,便是杨仪。
杨仪出生于襄阳郡(今湖北襄阳市一带),最初在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傅群麾下担任主簿,后投靠关羽,被任命为功曹。不久后,关羽派他前往成都见刘备,刘备对杨仪在国家大事和政务上的见解十分赞赏,于是将他提拔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杨仪升任尚书,后来即使刘备称帝,杨仪也因与尚书令刘巴产生矛盾被改封为弘农太守。诸葛亮掌权后,杨仪被任命为参军,并在建兴八年(230年)升任长史。根据《三国志》记载,杨仪在政务上相当能干,擅长统筹粮草和军务,为诸葛亮分担了大量的工作,也因此受到了重用。
魏延和杨仪在诸葛亮去世前,基本保持着相对和平的关系,尽管二人的性格和立场差异明显。魏延的高傲与杨仪的精于权谋让两人经常产生摩擦,而诸葛亮则巧妙地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以避免矛盾激化。然而,诸葛亮去世后,局势立刻发生了变化。魏延在其早期的骄傲和不满逐渐积累,他心生不满,因为自己一直未能获得诸葛亮的足够认可,尤其是在“子午谷奇谋”未被采纳后,魏延心中愤懑,矛盾加剧。而杨仪则因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丞相的最佳继任者,对魏延充满轻蔑。尽管二人的矛盾在诸葛亮生前未能爆发,但他们各自的心结已经深深埋下。
诸葛亮虽然精明过人,但也知道自己两个重要部下的矛盾,特别是在性格方面的冲突。他欣赏杨仪的行政能力,却也依赖魏延的军事才华。因此,他在选择接班人时,决定让蒋琬接手,而非任命魏延或杨仪为接班。这种安排虽然避免了直接的冲突,但却未能根除潜在的矛盾。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迅速指挥大军撤退,迎来了魏延的坚决反对。魏延以为自己主张继续北伐的做法能够挽回蜀汉的局势,然而杨仪则急于执行诸葛亮的遗命,撤军的计划成了他们争执的焦点。在这场内部纷争中,魏延并没有动摇“反叛”的念头,而是通过激烈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决心。杨仪最终选择了剿灭魏延,派马岱将其斩首,并下令夷灭魏延三族,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杨仪心胸的狭隘与报复心态。
回到成都后,杨仪原以为自己将掌握实权,但刘禅根据诸葛亮的遗命,最终将权力交给了蒋琬,而杨仪仅被封为中军师,实权完全丧失。杨仪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时常口出狂言,甚至提到当初联合魏延起事的可能性。此言一出,杨仪立即被贬为庶民,但他依然不悔,继续上书攻击朝廷,最终被官兵捉拿并选择自杀。
魏延与杨仪之间的争斗起初源自性格的冲突,再加上文官与武将身份的对立,逐渐恶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他们因撤军问题爆发了致命的冲突。魏延作为蜀汉的顶尖武将,其本无意谋反,但因坚持北伐主张而陷入内斗;而杨仪则在失去实权后,由于不甘心与失望,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报复行动。正如《三国志》中的评价:“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