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与洪武朝的太祖和永乐朝的太宗相比,大明王朝在进入宣德朝后,宗室人口迅速膨胀。尤其是在正枝宗室中,除了亲王和郡王之外,出现了大量的镇国将军。而在靖江王府这个旁支王府中,情况更加严峻,甚至出现了许多奉国将军。对于朝廷来说,这样的局面有两个重要含义:首先,宗室与大明皇帝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其次,原本的宗室政策似乎已经不再适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那么,宣德朝对宗室的政策究竟有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
改变的政策:
根据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制定的冠服制度,亲王、郡王、世子等宗室成员的服饰及品级已作出严格规定。亲王的冠服为衮冕九章和九旒冕,世子则用衮冕七章和八旒冕,郡王则为衮冕五章和七旒冕。虽然亲王和皇太子都可使用九章的衮冕,但亲王只能穿青衣,而皇太子则能与皇帝同样穿玄衣。
在明代,除皇太子外,其他皇子都被封为亲王,而亲王的子嗣中,除世子外,其余均为郡王。郡王的子嗣中,除了长子外,其余均被封为镇国将军。随着镇国将军职务的设立,宗室的等级逐渐分化,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职位也应运而生。这些等级逐代递减,最终,奉国中尉成为了所有大明宗室的最终位置。
由于中级宗室的数量大幅增加,宣德皇帝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宗室的品级和冠服,并进行明确的规定。他召集了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商议出一个方案。经过一番讨论,胡濙等人表示,早在太宗时期,靖江王的子嗣已经按照他们的禄米定为从二品,那么,其他宗室的品级也应依据这一标准来设定。
在新的规定中,镇国将军的年禄为一千石,为从一品;辅国将军年禄为八百石,为从二品;奉国将军年禄六百石,为从三品;镇国中尉年禄四百石,为从四品;辅国中尉年禄三百石,为从五品;奉国中尉年禄二百石,为从六品。至于宗室成员的妻子,亲王、郡王的正室为王妃,镇国、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镇国中尉之妻为恭人,辅国中尉之妻为宜人,奉国中尉之妻为安人。宗人府的仪宾也按照宗室的品级递减一等,郡主仪宾为从二品,县主仪宾为从三品,郡君仪宾为从四品,县君仪宾为从五品,乡君仪宾为从六品。
此外,虽然县主仪宾通常为从三品,但永乐年间,蓝田县主被特别赋予了五翟冠的殊荣。蓝田县主的父亲是秦愍王的第三子,朱樉,而县主作为郡王之女,朝廷特意为她颁发了五翟冠。尽管这一殊荣只是个例,但它的存在仍然反映了皇帝对宗室成员的特殊待遇。
宁王的反对与朝廷应对:
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顺利推进。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太祖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宗室子孙与外戚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应当被定品级,否则他们是否在朝廷大臣面前还需要行礼?宁王更指出,这样做违背了祖训,是对宗室身份的亵渎。他上奏请求撤销这一规定,并表示此举破坏了宗庙之福和家族的利益。
然而,宣德皇帝对此并不容忍。宣宗认为宁王的言辞是在“蓄疑积衅”,并指责他借此为名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宣宗决定亲自写信给宁王,严正回应,指出这一政策的设立并没有任何问题。信中提到,早在太宗时代,《祖训录》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宗室成员的品级,而现在这一做法只是延续了先帝的决策。宣宗直言宁王的上奏别有用心,且对于朝廷的规定没有实际意义。信的最后,宣宗发出严厉警告,要求宁王放下偏见,听从朝廷安排。
宁王最终不得不认错并上奏谢罪,而宗室品级的规定也因此得以定案。
婚姻安排的变化:
在大明初期,宗室成员的婚事由朝廷全权包办。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便命令礼部派人前往各地选拔适龄女子,要求她们年龄在十四至十七岁之间,并具备相当的德行和家庭背景。在永乐年间,朝廷也多次下令选妃。以秦王府为例,洪武三十五年,秦愍王的次子朱尚烈被封为王,朝廷为其选配王妃,并在婚后才允许其返回封国西安。
然而,随着宗室人口的增加,朝廷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宣宗决定放宽对婚姻的管理,允许各王府自行选妃并向朝廷报备。三个月后,他又进一步明确,世子和郡王的婚事需要朝廷正式册命,而镇国将军及以下的婚事则无需朝廷干预,王府可自行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朝廷也加强了对选妃的范围限定,要求王府只能从附近的文武官员及军民之家选取。
玉牒修订与宗室管理:
另外,玉牒是明代宗室的家谱,记录了所有宗室成员的名字和世系。在太祖时期,为了明确区分各个王脉,玉牒已经被修订完成,并根据每个王脉的特点,设定了二十字的字辈。宣德三年,宣宗决定对玉牒进行增修,因为宗室人数逐年增多,许多新的王脉尚未记录在案。经过两年努力,宣德版玉牒终于完成,并成为了明代宗室管理的重要工具。
结语:
宣德朝是大明宗室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对于宗室管理的制度化。在这一时期,宣宗通过严格的品级制度、调整宗室婚姻管理以及修订玉牒等措施,加强了对宗室的控制。然而,尽管宣宗对宗室问题作出了许多调整,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宗室繁衍带来的潜在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庞大的人口逐渐成为大明王朝的负担,也为后来的社会矛盾埋下了隐患。
宣德时期,虽然皇帝做出了很多努力来稳定宗室的地位,但实际上,随着王室的扩张,国家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最终,这些曾经被视为国家福祉的宗室成员,反而成为了大明王朝逐渐崩溃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