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成为宋太宗。赵匡胤去世时,留下了年仅二十四岁的妻子宋皇后,以及二十五岁的长子赵德昭和十七岁的次子赵德芳。按理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符合继承皇位的年龄条件,但最终却由赵光义篡位成功。继位后,赵光义对待宋皇后和两个侄子的态度相当冷淡甚至刻薄,这也为后世留下了赵光义“夺兄位”、甚至“弑兄”的疑云,流传出“斧声烛影”的惊悚传闻。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同时也是北宋开国以来的第二位正皇后。赵匡胤的原配妻子是贺氏,封号孝惠皇后,二人育有两女三子,不过除长子赵德昭外,其余两个儿子均夭折。贺氏在北宋建立之前便已去世。贺氏去世后不久,赵匡胤迎娶了年仅十六岁的王氏,她为赵匡胤生下了小儿子赵德芳。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氏随即被封为开国皇后,但不久也去世,被追封为孝明皇后。
王皇后去世后,赵匡胤再次续娶宋氏为皇后,宋皇后比赵匡胤小整整二十五岁。赵匡胤比岳父宋偓只小一岁,而宋皇后出身显赫,她的父亲宋偓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母亲刘氏则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由此,宋皇后一家可谓“三朝皇亲国戚”,身世尊贵。史书记载,宋皇后容貌秀美,气质端庄,性格温婉贤淑,深得赵匡胤青睐,婚后二人相敬如宾。
赵匡胤为人节俭,不喜女色,后宫妃嫔不多,几乎每夜都与宋皇后同寝。但宋皇后一直未能为赵匡胤生育子嗣,为此她极力维系与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和小儿子赵德芳的关系。赵德昭比宋皇后大一岁,两人相处颇显尴尬;而赵德芳比宋皇后小七岁多,宋皇后对年幼的赵德芳格外疼爱,故而她与赵德芳关系亲密,而与赵德昭则较为疏远。
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命令太监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意图借皇后之名拥立幼子赵德芳登基,趁赵匡胤猝死且无遗诏之机夺取皇位。但王继恩不从,反而出宫直接去晋王府,劝说赵光义入宫继位。赵光义入宫后,王继恩与太医程德玄作证,称赵匡胤临终时确有意让赵光义继承皇位。宋皇后见赵光义顺利继位,顿时惊愕,却也无奈接受现实,转而承认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皇后见晋王赵光义惊愕不已,连声说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泪流满面地回应:“共保富贵,无忧也。”这段话反映出宋皇后起初震惊,随后清醒认知到母子二人的命运都寄托在赵光义手中。
尽管宋皇后最终承认赵光义的统治,赵光义却始终对她曾试图拥立幼子赵德芳的行为耿耿于怀。赵光义即位后尊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命她迁居西宫,态度冷淡且颇为苛刻。至道元年(995年),宋皇后病逝,赵光义仅追谥她为孝章皇后。按礼法,赵光义应为皇嫂宋皇后服丧,但他不仅未亲自哀悼,还严禁朝臣吊唁。赵光义不允许宋皇后的灵柩安置于皇宫,而是转送至其妹妹燕国长公主府中,禁止她与赵匡胤合葬,神主牌位也不得入太庙。
赵光义对待宋皇后的丧礼如此冷酷,引发朝中不满。翰林学士王禹偁直言宋皇后曾母仪天下,理应依旧礼尊崇,结果激怒了赵光义,王禹偁被贬为滁州知州,自此朝廷中无人敢再为宋皇后出头。直至宋神宗赵顼执政时期,宋皇后的神主牌位才得以升入太庙,但她的遗体终未与赵匡胤合葬。纵然如此,宋皇后在赵匡胤逝后活了近二十年,身后待遇虽不尽如人意,但相较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她的命运还算相对平稳。
赵光义之所以能够兄终弟及,继承皇位,是基于赵匡胤和母亲杜太后订立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前担心赵匡胤英年早逝,若由年幼的两个儿子继位,国家恐遭外敌侵扰。故她建议采用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约定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死后由弟弟赵廷美继位,最终由赵德昭继承。
生前,赵匡胤册封赵光义为晋王、中书令兼京兆尹,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实质相当于立为皇储。赵光义继位后,亦遵守约定,册封弟弟赵廷美为齐王、中书令兼京兆尹,赵德昭为武功郡王、侍中兼检校太尉,二人地位高于宰相,权力显赫,预示着继承顺序。
然而,赵德昭最终英年早逝,这一悲剧背后也离不开赵光义的因素。赵光义北伐幽州时,赵德昭随军出征。一次夜战中,赵光义的主力与护卫失联,群龙无首,朝臣建议赵德昭临时继位指挥,但赵光义意外安然归来后对此非常愤怒。北伐失败后,赵光义更是对功臣吝赏,赵德昭为功臣请功,激怒了赵光义,两人爆发激烈争执。赵光义揭赵德昭“有称帝野心”,称“等你将来当皇帝再封赏也不迟”,此言令赵德昭深感恐惧,回家后遂自缢身亡。
赵德昭死后,赵光义表现出深切悲痛,抱着尸体痛哭良久,追封其为魏王。外界难辨赵光义是真情流露还是演戏,但赵德昭之死始终令人唏嘘。
不久,赵德芳也在二十二岁时突发“寝疾”猝死。史料对其死因含糊,现今医学推测多为因压力过大引发心脑血管病突发。赵德芳年轻猝死,压力来源无疑与赵光义有关。
赵匡胤逝世五年内,两个儿子相继去世。虽表面上赵光义待侄子不错,但结果却极其可疑。随着赵德昭和赵德芳去世,赵光义最大继承阻碍剩下弟弟赵廷美。赵光义随后揭发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阴谋逼其退位,赵廷美被流放房州,不久抑郁成疾,吐血而亡。赵光义的残酷手段,甚至让其长子赵元佐震惊至发疯,足见其手腕之毒辣。
至此,“金匮之盟”中的继承人尽数凋零,赵光义不得不宣布由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自此,北宋历代皇帝皆为赵光义后代,直到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幸而赵德昭和赵德芳均有子孙,南宋时期皇位又由赵匡胤的后代继承,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均为赵德芳后代,宋理宗、宋度宗及南宋末三位幼主则为赵德昭后裔,皇位终归赵氏血脉。
清代学者纪晓岚考证认为,“斧声烛影”传闻多为后人误解,赵光义并未弑兄篡位。但因其刻薄对待宋皇后和两个侄子,且二子死因蹊跷,赵光义始终被后世非议。表面上赵光义对侄子恩待有加,实则两人陨命后,唯一获益者就是他本人。站在皇权角度,赵光义为确保子孙继承皇位所为可理解,然也难免招来诸多猜疑与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