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成功征服荆州,兴高采烈的他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自信满满地说道:我奉天子命,讨伐那些不愿臣服的叛徒,旗帜已经指向南方。刘琮已束手就擒,现如今,我带领着八十万大军,水军庞大,准备在吴地与将军(孙权)相会。
东吴收到信后,立即将其传给了朝中大臣们,信中的内容让大家不禁感到心惊胆战。朝中对于如何应对曹操的提议意见分歧,其中以张昭为代表的投降派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唯有周瑜与鲁肃两人坚定主张抵抗。抵抗派在朝中的力量微乎其微,似乎无力抗衡。
张昭为了解释自己的投降立场,阐述了如下理由:曹操如猛虎豺狼般,挟天子以令诸侯,动辄以朝廷名义发布命令。若今天我们坚决抵抗,未免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而且,现今我们所倚仗的长江天险,曹操已经与我们共同掌控。曹操不仅占据了荆州,手握刘表所培养的水军,还有上千艘战船,水陆并进,攻势汹汹,长江的险阻已经不再是我们与北方势力之间的天然屏障。我们既无法抗衡,又无力胜出,最理智的做法便是投降,接受朝廷的旨意。
张昭投降的根本原因有二:其一,与曹操对抗在名义上无法成立,朝廷的支持对我们来说并无立足之地;其二,长江不再是天险,曹操控制了上游,实质上我们和曹操在水域上的争夺已经没有优势。
东汉末年,曹操虽然掌控了朝廷,但名义上依然是东汉的代表,而刘协(汉献帝)仍为傀儡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与曹操作战,都是与朝廷作战。曹操若是代表着政府军,与之对抗便是反抗政府,意味与东汉对抗。在那时,任何战争的背后都需要旗号和理由,就连农民起义也要打出扶苏和项燕的旗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孙权虽然是江东的一方诸侯,但在形式上仍是东汉的一名地方官,若与曹操对抗,在理论上显然是无法站得住脚的。
不仅如此,孙权的实力也与曹操相差悬殊。曹操虽然没有真正的八十万大军,但控制了中原八州以及荆州,水陆并进,兵力集中。相比之下,孙权仅控制扬州七郡,无论在人口、军事、经济上,都远远不及曹操。孙权对抗曹操的实力,不足曹操的五分之一,投降似乎成了更为理智的选择。
张昭的投降观点,也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面对名不正、势不力的困境,继续抵抗,岂不是等死?但张昭并非胆小怕死,他是孙策亲自托孤的大臣,具有卓越的品格、能力和威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像曹操的荀彧,刘备的诸葛亮,敢于直言进谏,纠正孙权的错误。只是,张昭的智慧和正直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迂腐,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
然而,孙权不愿投降,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动机。年轻的孙权心中有着宏大的野心,而这一野心正是鲁肃在他心中埋下的种子。200年,年仅19岁的孙权接管了江东的政权,国家内外敌人环伺,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鲁肃为他设计了一套统治天下的战略——\"鼎足江东,待时而动\"。鲁肃的战略让孙权认识到,只有在江东稳固之后,消灭刘表,控制长江以南,才能有机会称帝立国,争取天下。
虽然孙权表面上拒绝了鲁肃的建议,但实际上,这一建议深深滋养了孙权的野心。到孙权28岁时,他已经开始逐步按照鲁肃的战略布置,企图在逐步壮大江东实力的基础上称帝称霸。孙权不愿投降曹操,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他有着称帝的雄心。
孙权虽然军事上并不出色,但在政治上非常老练。鲁肃的战略给了孙权巨大的信心,他明白自己有实力挑战曹操,尤其是在曹操的强势之下,孙权的野心也愈发膨胀。赤壁之战前,曹操确实占据了中原及河北,整个江南的只有孙权与刘表,但刘表病死后,刘琮投降,刘备也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东吴的孙权便成为江南的唯一强者。
从整个天下的格局来看,孙权已经是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势力,若他投降,整个天下可能会落入曹操之手。更何况,孙权周围的谋士,如周瑜,也深知曹操有两大弱点:一是曹操的水军并不精通水战,水土不服;二是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实为虚数,实际能调动的仅有十几万,再加上马超和韩遂的威胁,曹操的后方并不稳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刘备。虽然刘备一再被曹操击败,但始终未曾屈服。他在赤壁之战之前,不论是被曹操打败,还是关羽被俘,甚至妻儿被掳,依然屡败屡战,始终未曾放弃。这个顽强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孙权,孙权不禁想:刘备如此弱小都能坚韧不拔,为什么我有如此强大的江东势力却要投降曹操?
甚至诸葛亮在与孙权的对话中也提到,刘备屡战屡败,却始终不投降,因其骨气和信誉。孙权深知,若刘备这样的人都能够抵抗曹操,自己这般强大之势力又怎能轻易投降?
因此,孙权坚定了与曹操对抗的决心。即便在朝中有不少支持投降的声音,他也没有轻易妥协。若孙权战败,刘备也必然失败,江南将完全落入曹操的掌控。整个天下,除了曹操和孙权,几乎无人能抗衡曹操的势力。赤壁之战的结果,或许会决定整个天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