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微鉴
编辑:馆长微鉴
这是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珍贵合影,地点在台北,照片中蒋介石与胡适同框。画面中,胡适翘着二郎腿,面带微笑,谈笑风生,神态自若,显得十分洒脱自然,没有任何拘束感。相比之下,蒋介石则端坐笔直,神情显得拘谨且严肃,仿佛在胡适面前像个拘谨的小学生一般。
这种状态的形成,既与蒋介石对学术的严肃态度密切相关,也反映了他与胡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那么,这张照片诞生的背景究竟是什么?胡适与蒋介石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互动和交往呢?
要说胡适与蒋介石的交情,得从1927年说起。此前,两人虽听闻过对方名字,但并无实际交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镇压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人士,引起了许多左翼文人的愤怒与谴责。可有趣的是,当时胡适、蔡元培、吴稚晖等文化界领袖,却选择站在蒋介石这一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暴力行为辩护。
至于蔡元培和吴稚晖为何会如此支持蒋介石,我们后续可以详细探讨,而胡适身为自由主义的旗手,为何也站队蒋介石,替这场反革命政变摇旗呐喊呢?原因其实颇为复杂。
首先,蒋介石为了巩固统治,将这场政变包装成“抵御苏联干涉”的“爱国行动”,宣称自己是为了防止国家沦为苏联傀儡,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宣传成功蒙骗了不少人。
其次,当时蒋介石仍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自称继承孙中山的革命遗志,并且施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作为幌子。胡适因此认定蒋介石是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甚至称他为“倾向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论者”,对其抱有同情和支持态度。
再者,胡适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阵营早已渐行渐远,他对社会改革的看法趋于保守,主张“逐步改革”,反对左翼的激进路线,对共产党更是抱有敌视态度。
不论原因如何,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文化界影响巨大,他的支持无疑为蒋介石提供了重要的舆论助力。当胡适发声支持蒋介石后,许多文人纷纷响应,形成了有力的文化支持阵营。
蒋介石对此十分重视,开始极力拉拢胡适,两人由此建立了交往。南京国民政府刚刚成立,根基尚浅,敌人众多,还要面对武汉政府和北洋政府的竞争,在国际上也未获广泛认可,因此急需像胡适这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流助阵。
蒋介石许诺给予胡适高官厚禄,力图将他纳入南京国民政府体系中。
然而,胡适支持蒋介石并非出于谋取私利,而是当时受蒋介石宣传迷惑,误以为两人理念相近。
但到了1928年,胡适发现南京国民政府本质不过是军阀统治,而蒋介石本人则是一个披着军装的军阀,理念与实际大相径庭,遂与蒋介石渐行渐远。
胡适仍旧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认为蒋介石未能践行其所宣扬的理念,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初衷。
因此,他毅然决然地与南京国民政府决裂,开始公开批判蒋介石。1929年,胡适发表了著名的《人权与约法》,尖锐指责南京政府的统治方式。
蒋介石对胡适的“背叛”极为愤怒,命令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对胡适展开舆论围攻。胡适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得不辞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
胡适随后发表了《人权论集》,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人权的侵犯,却遭到了政府的查禁。
此时,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力挺胡适,邀请他赴京担任文学科长,使他得以继续从事文化事业。
到了1931年,胡适与蒋介石之间又找到了一些共识。那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因奉行不抵抗政策而受到批评,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胡适却将责任归咎于东北军司令张学良,认为蒋介石不该背负失地罪名。
更重要的是,胡适与蒋介石一样,主张通过妥协退让和“和平谈判”来解决中日矛盾,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调解施压,使日本撤兵。
胡适甚至拿比利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四年,最终恢复独立为例,劝中国应向比利时学习,采取忍让退让的策略,等待国际友邦介入。
这些观点赢得了蒋介石的赞赏,两人的关系因此有所缓和。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明确抗日立场。胡适也改变了之前的态度,提出“虽步步败而步步战,处处败而处处战”的口号。
胡适究竟是因迎合蒋介石而改变立场,还是被日军大规模侵略唤醒,只能是推测。但无论如何,之后他被任命为驻美大使,确实在争取美国援助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抗战后期,胡适与蒋介石关系再度恶化,他转而赴美讲学。解放战争爆发后,胡适坚定站在蒋介石一方,双方关系再度密切。
胡适在文化界极力为蒋介石造势,试图引导舆论支持国民党,但人心向背难以逆转。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胡适也黯然离开大陆,远赴美国讲学,长达九年之久。
1958年4月,旅美九年的胡适回到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4月10日,中研院为新院长举办就职典礼,蒋介石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这张蒋胡合影正是典礼结束后的留念。
关于这张照片的背后,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是蒋介石设立的最高学术机构,原本设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曾一度陷入半停顿状态。
1957年,中研院代理院长朱家骅辞职,蒋介石以总统身份邀请胡适担任院长。此举既满足了胡适多年前的心愿,也达到了政治拉拢的目的。
胡适当初曾计划在台北南港自费购地建房,利用中研院丰富资料完成他未竟的两部巨著:《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白话文学史》。然而经费有限,这个计划一度搁浅。
胡适自尊心强,若由蒋介石直接资助,必然拒绝。蒋介石巧妙利用院长空缺之机邀请胡适,让他可直接调用中研院资源。
更妙的是,蒋介石提议以胡适《苏俄在中国》一书版税作为建房资金,既满足胡适愿望,也保护了他的自尊。
胡适得知消息欣喜若狂,立即应允。4月8日,他从美国返台,陈诚率500余人机场迎接,场面盛大。
次日,蒋介石亲自在士林官邸款待胡适,令其感动不已。这既是礼遇,也有政治目的,意在巩固蒋介石在文化界的影响力。
4月10日上午9点,胡适就职典礼在中研院举行。蒋介石先行致辞,高度赞扬胡适。
然而,胡适的就职演讲却出了状况。尽管蒋介石热情款待、盛赞,但胡适依旧坚持“老毛病”,公开批评蒋介石台湾政策不符自由精神,毫不掩饰,两次直言总统“错误”,让蒋介石颇感尴尬。
他还坚决反对将中研院变成国民党宣传工具,明确主张“为学术而学术”,这一番言论令蒋介石大为恼火。
蒋介石在日记中称这是“我平生遭遇的第二大横逆”,仅次于北伐时被苏联顾问鲍罗廷训斥之事。
他痛斥胡适狂妄荒谬,称“真是一狂人”,感叹交友不慎,令自己深受打击。
蒋介石更写道,此事令他整夜难眠,唯有服药后方能入睡。
不过,这股愤怒在合影中并未显现,蒋介石反而显得拘谨,像极了小学生,似乎是在强忍怒火,保持礼仪。蒋介石的忍耐力确实惊人,即便怒火中烧,也未当场发作。
另一边的胡适则显得轻松自得,习惯了自由散漫的风格,丝毫不觉得自己讲话有失礼之处。
不过第二天,胡适还是对演讲稿做了些修改,将“总统是错误的”改为“总统不免有点错误”,显然对措辞有所收敛。
此后,胡适在台湾度过了晚年。他与蒋介石的这段“蜜月期”并未长久,1960年因“雷震事件”两人再起冲突。胡适为营救雷震未果,身心俱受重创,不久后住院。
1962年,胡适出院后强撑出席新院士欢迎酒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尽管蒋介石对胡适心存不满,胡适葬礼仍庄重隆重,逾三万八千人送别。
胡适一生的是非功过,终究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