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吏诚实奋斗实现自我的典型
李大亮(586年—644年),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唐开国功臣。李大亮出身于累代仕宦的家庭,其曾祖父李琰任西魏度支尚书,祖父任西魏南岐州刺史,父亲李充节任隋朔州总管。
李大亮少时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他跟随直阁将军、南安(今陇西县)人庞玉作战,任行军兵曹。行军兵曹是负责作战部署的机构,类似于今天的参谋部,于此亦可见李大亮有文韬武略。庞玉、李大亮带军从关中至洛阳,在李世民攻打洛阳时率部归降。李唐对于这两位来自陇西故里的将领颇为礼遇,任庞玉为左领军将军,李大亮为土门县令。从此,李大亮开始了为唐朝转战的奋斗生涯。
在地方治理上,李大亮颇有民本情怀。这对于动乱年代的百姓而言弥足珍贵。土门县(今陕西富平县)百姓饥荒,群盗出没。李大亮不仅卖掉坐骑以赈济贫弱,而且还躬捕盗寇,谕以祸福,招降千余人。突出的政绩,使李渊、李世民父子很快发现了李大亮的才华,超擢其为金州总管府司马,其职相当于陕南军府的军事长官。
在陕南,李大亮沿汉水东下,不断蚕食襄阳王弘烈(王世充之侄)的地盘,攻下十余县城。这一战绩,再次赢得李渊的赏识,晋升他为安州刺史。此后,在南巡广州的途中,李大亮恰遇杜伏威部将辅公祏作乱,他主动帮助唐军,为李靖等攻灭辅公祏起到了辅助作用。因为这一战功,李渊赐他奴婢百余人。不过李大亮将这些奴婢全部释放,说:“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辈为贱隶乎!”(《旧唐书•李大亮传》)你们都曾是大族子弟,只不过因国破家亡才至此地步,我怎么忍心让你们做奴婢呢?这再一次反映出李大亮的民本情怀。也正是这样的情怀,为他日后成长为骨干大臣奠定了根基。
唐太宗贞观初年,李大亮任凉州都督,终于成为了封疆大吏。在凉州,有中央官员来,暗示李大亮献鹰给李世民。为此,李大亮上书李世民,说:您不是“久绝畋猎”了吗?如果献鹰是您的意旨,那就是您有违前愿;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张,那就是使非其人。上书深深打动了李世民,他回复说,你“资兼文武,志怀贞确”,堪膺方面之重;有如此大臣,我就放心啦!李世民还寄给李大亮《汉纪》一部,说此书议论深厚,“极为政之体”,你好好体会。
李大亮和李世民之间的文字往返,堪称初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治世佳话。有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加上李大亮的才堪文武、直言敢谏,所以才有如此开诚布公、披肝沥胆的君臣直白。表面看,献鹰不过小事而已,但此风一开,便是斗鸡狗马、不一而足,便是乐此不疲、无休无止。所以,李大亮的进言得到了李世民的严肃回答,李世民也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李大亮的治理水平。古人云“君臣遇合”,类似李大亮这样的君臣遇合实属难得。
贞观四年(630年),就在李大亮驻凉州时,李靖、李勣等率军攻灭了东突厥。灭国之后的东突厥人除了安置在长城以南之外,尚有大度设、拓设等七部散落在伊吾(今哈密市)。为了安置和防范这七部突厥人,唐太宗任命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不过此任上李大亮为功不显,因为他主张推行羁縻政策,而拒绝招纳突厥人进入内地。就这点而言,其认识有局限。
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发起了大规模的灭吐谷浑之战。此战由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统一指挥,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五人为分道行军总管。进入青海后,唐军在赤水(今青海兴海县)彻底击败了吐谷浑,然后又分兵两路,追亡逐北:李靖、李大亮、薛万彻走北路,进入柴达木盆地,侯君集、李道宗走南路,进入河源地区,直至扎陵湖。经此一战,延续350余年的吐谷浑彻底亡国了。李大亮力战有功,拜左卫大将军。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太子府的武卫工作是重中之重,必须得有政治头脑、审慎善战且老成持重之人来担任,那任谁呢?李世民看准了李大亮,他让李大亮以左卫大将军兼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之职,确实是高度信任地委以重任。毕竟,保卫太子,就是保卫国本,保卫国家的未来。李大亮确实也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每当值夜时,他都通宵不睡。这也印证了李世民的识人之明,房玄龄甚至称赞李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
李大亮以其勤谨、忠诚、资兼文武、直言敢谏、政治敏锐度高等优秀素质,终于成为“位望通显”(《旧唐书•李大亮传》)的初唐名臣。他从隋末乱世里的无名青年,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登上了政治舞台的高峰,赢得了朝臣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完全可看作是古代官吏诚实奋斗、实现自我的典型。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