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的军阀派系中,若论起团结与协作,晋绥军的傅作义部绝对是首屈一指,而新桂系则要稍逊一筹。新桂系虽然标榜团结,但在关键时刻总显得不够坚定。黄绍竑当时留在北平,李宗仁则远赴大洋彼岸,而白崇禧更是因为李品仙的诱骗逃亡海外,变成了“笼中鸟”。然而,傅作义的部队却在关键时刻能够互相提携、共渡难关。例如,在新保安之战中,安春山虽然与郭景云关系紧张,但仍然带领部队死守,直至两个师的全军覆没。又如绥远起义中,董其武签署起义通电时,在其名字下方特意留了一个位置,预示着孙兰峰的可能加入,这些举动无疑展示了傅作义部的团结与默契。
其中,虽然这些人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甚至生死之交,但傅作义本人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傅作义的领导风格使得他的部下能够在关键时刻携手共进。然而,其中有一人,虽然与傅作义是同窗、同袍,关系亲如兄弟,但却两次在危急关头成为了傅作义集团的牺牲品。这个人便是晋绥军的陈长捷。
陈长捷,福建闽侯人,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据说,从明朝嘉靖到清朝光绪,陈家共出了21位进士。然而,陈长捷的家庭并未因家族的辉煌而兴旺。在他出生时,家道已显败落,母亲为了生计不得不为他人做奶妈。由于陈长捷胃口大,奶妈工作频频受到质疑,最终他母亲只得将他弃置在宗祠的供桌上。幸亏陈长捷的姑母出手相救,才将他捡回家中,从此小名“拾拾”便由此而来。
7岁时,陈长捷开始上学,显示出非凡的学习才华,迅速引起了老师的注意,甚至将女儿许配给他。之后,他考入福建陆军小学堂和中学堂,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保定军校第七期骑兵科的学员,初次与傅作义相识。1921年,他以优异成绩从保定军校毕业,随即进入阎锡山的晋绥军。此时,陈长捷与傅作义的关系愈加紧密,后者也在晋绥军担任了重要职务。
在中原大战期间,傅作义成为了第三方面军的总指挥,而陈长捷也成为了12师的师长,逐步从一名营长晋升为重要将领。陈长捷带领12师勇猛进攻,一度连下济南、曲阜,威胁到徐州。然而,在冯阎联军的失败后,12师也被缩编为208旅并加入了东北边防军第7军,而傅作义则成为了这一军的军长。这一阶段,两人的关系愈加紧密,尽管陈长捷在职务上并非傅作义的嫡系,但两人凭借作战表现声名远扬,成为晋绥军中不可忽视的双星。
随着抗战的爆发,陈长捷的12师被划归傅作义的第7集团军,并参与了南口战役。在战场上,陈长捷果敢突围,成功击破日军防线,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荣誉,并被提拔为预1军的军长。然而,在1940年,阎锡山为了收缴蒋系部队的装备发生了与陈长捷的矛盾,后者坚决反对这一命令,认为这样做会损害友军的士气。由于这一事件,阎锡山产生了疑虑,并开始对陈长捷进行监视。
面对阎锡山的威胁,陈长捷最终选择投奔傅作义。傅作义当时已在晋绥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他的收留使得陈长捷渡过了难关。然而,这份深情厚意也为陈长捷带来了两次牺牲。1941年,陈长捷受命担任伊克昭盟守备军总司令,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军事挑战。在傅作义的支持下,陈长捷到达伊克昭盟后实施了一系列策略,试图解决该地区的矛盾和资源分配问题。但不幸的是,1943年3月,伊克昭盟爆发起义,沙王势力反叛,陈长捷不得不镇压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事后,陈长捷因残酷镇压起义而被罢免职务,并被调往重庆深造。尽管他在抗战中屡次获得提升,然而对傅作义的深厚情谊和义气,使得他多次在关键时刻承担了责任,最终导致了自己在战后深陷困境。
1948年,傅作义再次向陈长捷伸出了援手,邀请他担任天津守备司令。然而,尽管陈长捷全力以赴加强城防工事,提升了兵员,最终,天津却在东野的猛烈进攻下沦陷,陈长捷未能抵挡住敌军的压倒性力量。此时,他深感傅作义将他当作了牺牲品,用以讨价还价,最终被俘。
对于傅作义在天津战役中的“坚持住就有办法”的话语,陈长捷最终意识到,所谓的“坚持住”,只是傅作义希望他坚持下去,直到敌人突破阵地,而傅作义则可以进行谈判。这种误解让陈长捷深感失望,并产生了深深的怨恨,认为自己在关键时刻被当做了交易的筹码。
战后,陈长捷始终难以释怀他与傅作义之间的“义气”与“背叛”。在一次傅作义探望时,陈长捷愤怒地表示,他觉得自己是被利用的牺牲品,而傅作义则是以自己为交易筹码,这让他心生怨怼,完全打破了昔日的兄弟情谊。尽管傅作义不断表示悔意并寻求和解,但陈长捷仍无法释怀。
战争期间,傅作义与陈长捷有着深厚的情谊和合作,但最终这段兄弟情谊却在战后的变故中破裂。陈长捷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英雄的光辉和难言的牺牲,他的坚守与忠诚,最终换来的却是对傅作义的深深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