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中的名将,曹操有“八虎骑”和“五子良将”,袁绍则有“河北四庭柱”,刘备更有“五虎上将”,而孙权则拥有“江表十二虎臣”,这些将领都是那个时代风云人物。
这“江表十二虎臣”中的人物包括:程普、黄盖、韩当(孙坚的老部下)、蒋钦、周泰、陈武、董袭(曾随孙策起义的核心将领)、凌统、徐盛、潘璋(孙权一手提拔的猛将)、甘宁和丁奉。
其中,徐盛与董袭的事迹我们之前已经提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 徐盛:在三国江东,徐盛的名字或许没有周瑜、吕蒙那样的响亮,但他曾两度击败魏军,屡次在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和张辽同样被封为顶级的封号。
- 董袭:他曾在三国的战船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堪比邓世昌,令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要重点介绍的是陈武与凌统这两位英勇的将领。
陈武的历程
陈武,字子烈,来自庐江郡。他的武勇早在孙策东渡长江之前便已显现。公元194年,年仅十八、九岁的陈武便主动请求与孙策见面,随孙策一同渡江,参与了多场征战。因为立下战功,孙策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值得一提的是,庐江兵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但其纪律松散,作战狂暴,因此在孙策巧妙的布局下,庐江兵的精锐被抓获,孙策将其交给了陈武统率。陈武性格宽厚仁爱,不仅迅速赢得了庐江兵的忠诚,而且每次作战总能所向披靡,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华。
孙策之所以敢于将庐江兵交给陈武,足以说明陈武在孙策心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孙权继位后,他同样对陈武宠爱有加,多次前往陈武家中,表示亲近。随着陈武一系列卓越表现的积累,他也被提拔为偏将军。然而,尽管陈武有诸多值得称道的优点,但相比凌统,他的名气似乎略逊一筹。
凌统的勇武与智慧
凌统,字公绩,吴郡人,生于一个充满武勇传统的家庭。凌统的父亲凌操,也是孙策最初在淮南时的部下,勇猛无畏,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凌操曾在孙权第一次出征江夏时,担任先锋,然而不幸被甘宁所射杀。其死讯令凌统非常悲痛,然而,这也让凌统愈加坚定了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决心。孙权见凌统忠诚且勇猛,于是任命他为别部司马,代替父亲继续指挥军队。
凌统的成名之战是在208年孙权第三次进攻江夏时。孙权命周瑜为前部大督,亲自率兵出征,凌统则出任前锋,与黄祖的先锋将领张硕遭遇。当时,凌统手下仅有一艘小船,但他毫不畏惧,孤身一人便冲向了张硕的旗舰。凌统带领众人登船,斩杀了张硕。其勇猛的举动直接导致张硕手下士兵纷纷投降。
此战之后,凌统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勇武,还以其亲贤重义的品德,赢得了江东百姓和将领们的尊敬。到215年,凌统和陈武一同随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双方激烈对抗,谁都没料到,张辽的出奇制胜策略让吴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合肥之战与逍遥津之战
合肥之战中,江东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张辽凭借自己所领的并州精骑迅速突破吴军的防线。张辽率领的八百精骑威猛无比,一度将吴军打得措手不及,甚至在陈武和徐盛的部队刚接战时,陈武便被阵斩。面对张辽的猛烈攻击,孙权大为震惊,甚至亲自带领护卫兵围困张辽,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为了救出困境中的孙权,凌统决定带领队伍突围,虽极力保护孙权脱险,但自己也因此受了重伤。在这场混战中,凌统几乎将所有部下都置身于险境,尽管他最终成功带孙权脱离了险地,但他身上的伤势严重,最终需要卓氏良药的救治,才得以保命。
紧接着,张辽看到了孙权的部队动向后,立即带兵发起新一轮进攻。面对敌军的强悍,孙权一度有些失控,立即命令凌统带队突围。然而,虽然凌统尽全力将孙权带离险境,但他自己依旧在激战中负伤,几乎没有逃脱的机会。
逍遥津之战无疑是吴军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斗不仅暴露了江东军与魏军在陆战上的巨大差距,还使得孙权对自己的战斗力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凌统和陈武这两位名将虽然英勇,但此次战斗的失败,打击了整个吴军的士气,也为后来孙刘联盟的破裂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