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作出了一个震撼历史的决定,他将庞大的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宣告彻底分裂,形成了东罗马和西罗马两个独立的帝国。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雇佣兵推翻,灭亡了。而东罗马帝国,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拜占庭帝国,却奇迹般地存续了整整1058年,直到1453年才宣告灭亡。拜占庭帝国成为欧洲历史上最长寿的君主制国家,其存续时间远超其他任何帝国。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东罗马帝国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何有人甚至认为它已经不再是“罗马”了呢?
罗马帝国曾经将整个地中海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范围,疆域之广堪称无敌。借助地中海便利的交通网络,帝国的资源调配与流通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也得以持续发展。然而,随着疆域的扩展,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地理的辽阔,皇帝的命令常常难以迅速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即便某些地方接到指令,往往也不一定按照皇帝的意图行事,结果导致了各地割据的情况。领土的庞大意味着事务繁多,而当时罗马帝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不足以有效应对如此庞大的帝国事务。罗马皇帝们的生活本就繁忙,谁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治理国家上呢?于是,拆分帝国的想法就开始频繁出现。
早在公元29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就曾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两位正皇帝和两位副皇帝共同治理,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四帝共治”。这种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皇帝的管理负担,但很快便暴露出了隐患。最初,这种安排是在亲密友好的基础上进行的,但随着时间推移,皇帝间的关系逐渐复杂,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公元310年到324年,罗马帝国长时间处于战争和混乱之中。
直到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了帝国。作为西罗马的奥古斯都(正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统一帝国后,也考虑到了东罗马人的感受,于是他做出了将罗马帝国首都从西罗马的罗马城迁移到东罗马的拜占庭城的决定。君士坦丁大帝曾遍访多个地方,最终选择了拜占庭这一不起眼的小城。经过扩建,拜占庭城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堪比罗马的宏大都城。君士坦丁命名新都为“新罗马”或“第二罗马”,但为了纪念自己,他将城市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座新都的建立为东罗马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分裂为多个王朝带来的既得利益使得帝国的统一难以持续。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后,不久,罗马帝国再次被他的儿子们划分成了三部分,再次陷入战乱。直到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才重新实现了帝国的统一。不过,到那时,君士坦丁堡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如罗马般坚固庞大的城市。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临终时,决定再次将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至此,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正式诞生。这个帝国为何能够持续千年呢?难道真的有王朝能够打破三百年的大关吗?事实上,拜占庭帝国仅仅是一个统称。在其长达1058年的历史中,至少经历了12个王朝的更迭,甚至还有一个长达20年的无政府状态。
这使得我们不禁思考,西方所说的“东罗马帝国”,其实就相当于中国的“华夏帝国”概念。例如,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等,结合起来可视为华夏帝国。同理,秦朝、汉朝、三国、两晋等历史时期,也可以算作华夏帝国的一部分。假如我们将华夏帝国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算起,一直到1279年南宋灭亡,那么华夏帝国至少持续了1500年,比西方任何一个帝国都要长。
所以,东罗马帝国延续了1058年,经历了12个王朝的更替,其实并不算什么稀奇。西方史学家为了突出东罗马帝国的历史连续性和悠久性,通常会将其统称为东罗马帝国。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几乎一直是由欧洲人,特别是基督教徒,主导的。
直到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带领8万大军,经过53天的围攻,最终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才宣告灭亡。穆罕默德二世不仅是土耳其人,而且信奉伊斯兰教,这也标志着基督教主导的东罗马帝国的彻底终结。
回溯到11世纪,东罗马帝国正面临巨大压力。阿拉伯帝国的塞尔柱帝国在中东的迅速扩张,直接威胁到东罗马的安全。由于军事上难以对抗,东罗马帝国不得不寻求西欧各国的援助。然而,单独请求各国援助显然没有效果。于是,东罗马的皇帝想到了一条妙计——向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求助。11世纪的西欧,政教合一现象十分严重,只有得到教皇的加冕才能成为正统国王,教皇在西欧各国的影响力极大。
出人意料的是,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长期矛盾,并没有阻碍教皇帮助东罗马帝国。乌尔班二世认为,借此机会可以修复东西教会的裂痕,甚至借东征的契机增强天主教对东方的影响力。最终,11世纪末,十字军东征的浪潮掀起,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出现了许多名将,如狮心王理查、红胡子巴巴罗萨和伊斯兰世界的英雄萨拉丁。
随着时间推移,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在13世纪初开始。起初,西欧计划动员4万人参加东征,并与威尼斯商人签订了建造4万人战船的合同,结果西欧方面只派来了不到2万人,造成了大量空置船只。为了偿还债务,十字军决定袭击同信仰基督教的匈牙利扎拉城。袭击之后,依然不足以偿还债务,于是他们决定继续破坏,最终决定进攻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1204年,十字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建立了短暂存在的拉丁帝国。这座千年古城带来了无数财富,十字军因此大肆敛财。最终,直到1261年,拜占庭的贵族们成功收复了君士坦丁堡,恢复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让人对“拜占庭帝国是否真的是罗马帝国的延续”产生了疑问。实际上,从公元7世纪开始,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体制已开始希腊化。军事制度、行政架构,甚至日常生活的习俗都逐渐与罗马时期截然不同。而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彻底分裂,也让罗马的文化在东罗马的存在变得愈发模糊。因此,严格来说,东罗马帝国在文化和制度上早已与古罗马脱节,尤其在7世纪到11世纪之间,罗马的影子已几乎消失。
所以,尽管东罗马帝国从公元395年算起,一直到1453年持续了1058年,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早已经不再是“罗马”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