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手王炸被打烂的刘表
三国时期的刘表,本来有机会成为三国中的一位关键玩家。历史中常说,战争最能让第三方受益,刘表便是这类受益者的典型。在曹操、袁绍、吕布等势力在中原厮杀得难解难分时,刘表却坐拥荆州,安然自得,几乎不曾出手,便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大好时机”。
举个例子,诸葛亮少年时期曾居住在徐州。曹操攻占徐州后,年幼的诸葛亮便跟随叔父逃亡,最后迁居荆州。同时,诸葛亮并不是唯一一个受到战乱波及的中原人物,许多其他优秀人才也因战火纷飞而纷纷逃难,荆州成了他们的庇护所。
除了这些人才,普通百姓同样也因战乱而涌向荆州,纷纷寻找安宁与生计。这些人的迁徙,为刘表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积累,荆州一度成了兵强民富的乐土。据传,刘表时期的荆州,不仅有“带甲者十余万”,更是物产丰饶、百姓安居乐业。甚至曹操在与袁绍开战之前,除了担心孙策的偷袭外,最害怕的便是刘表的崛起。
然而,刘表尽管处于这样的优势地位,却未能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曹操统一北方后,刘表因病死去,最终沦为历史的背景人物,而荆州也因此成为三国激烈争夺的焦点。赤壁之战、合肥之战、襄樊之战等一系列关键战役,几乎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庞统曾劝刘备入川,他提到荆州“早已不复昔日富庶之地”,并直言刘备应当将目光转向西川,因为那里才是建立霸业的真正基础。
因此,刘表和袁绍常被称为三国时期的“运输大队长”。袁绍把自己的资源送给了曹操,而刘表则将荆州的资源“分食”给了曹操、孙权与刘备。特别是刘备,正是通过从刘表手中获取荆州,才逐步拥有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荆州在刘表时期,人才济济。诸葛亮、庞统、蒋琬、马良、马谡、费祎、黄忠、魏延、霍峻、杨仪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是荆州的产物。如果没有这些人才的支持,刘备怎能有机会建立蜀汉政权?可以说,刘表的荆州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军事基地,更是一个人才宝库,而这些被刘表错失的人才,最终成了三国历史的关键。
其中,有两位被刘表错失的人才,尤其值得一提:一位成了马超的克星,另一位则让关羽饮恨三国。
二、马超的克星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潼关之战中,被马超的西凉铁骑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哀叹:“马儿不死,我死无葬身之地。”然而,正是在这危急时刻,一位神秘的隐士——梦梅居士,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计策,帮助曹操逆转了战局。这位隐士形容为“鹤骨松姿,形貌苍古”,他的名字是娄圭,一位来自京兆的智者。
娄圭预测到战局的变化,他告诉曹操,连日阴云将带来严寒,风起之后,若能运土泼水,必定能够在天明之前筑起沙城,从而阻挡马超的进攻。正是这一策略,给了曹操反败为胜的机会。
然而,这位梦梅居士,并非什么半仙,而正是曹操的一员谋士——娄圭。娄圭从小便怀有大志,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最终投奔了刘表。刘表并没有重视他的才能,因为荆州当时人才济济,刘表根本无法意识到娄圭的潜力。而娄圭在投靠刘表后,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心灰意冷之下,他转投了曹操。
娄圭的加入,成为了曹操的一块瑰宝。在潼关之战中,他的计谋成了曹操逆转战局的关键。若非娄圭的“筑沙城”之计,马超或许早已攻破潼关,三国的历史走向也会完全不同。因此,娄圭的巧妙才智直接影响了三国的进程,也让刘表错失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
三、让关羽饮恨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曹操派遣徐晃前往解救樊城。但除了徐晃,前来救援的还有一位名叫赵俨的人物。在战场上,徐晃发现樊城已经陷入了困境,曹仁的情况岌岌可危。徐晃心中犹豫不决,究竟应不应该进攻?赵俨则冷静地提出建议:“既然知道无法解围,那就不要盲目进攻,反而应该鼓舞士气,先让曹仁自己寻找出路。”
赵俨的建议,让一众将士都松了一口气。最终,赵俨命令修筑地道,并通过飞箭传信,向曹仁传达了援兵即将到来的消息。正是这一决策,让徐晃避免了在困境中的冒险行为,保全了曹军的士气,也为后续战局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如果没有赵俨的及时献策,关羽或许早就攻陷樊城,直接影响了整个三国局势。关羽若得胜,东吴必定趁机插刀,孙权将会趁势加入讨曹的阵营,三国的平衡将因此改变。
赵俨,颍川名士,素有深厚的学识与政治眼光。年轻时,他便投奔荆州,刘表曾数次邀请他出山,但赵俨并未答应。他清楚地意识到,刘表不过是看中了自己的名气,根本没有心思为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最终,赵俨投向了曹操,认为曹操有能力匡扶天下,自己在曹操手下能够有所作为。
正如历史所教,真正的牛人,不是仅靠“精诚”可以感动的,只有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赵俨看清了这一点,而刘表却错失了这个人才的机会。
因此,赵俨虽非常人,但他的智慧与远见让关羽最终饮恨。人活在世,不仅要懂得为自己创造机会,更要识得时代的潮流与合适的盟友,方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