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建党,不是创业,而是开战
01
这年头,硅谷不缺野心家,但敢把政坛当“新业务”干的,还真就马斯克一个。
他建党这事儿,不是什么“突发奇想”,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政治突围——只不过,他选择在风暴中心“裸奔”。刚刚脱离特朗普阵营,就连夜官宣“美国党”成立,时间卡得像一记精准导弹。那头共和党还没来得及消化背叛,这边民主党已经把他当成不稳定因素全线盯防。马斯克不是在“入场”,是主动搅局。
要说背景,那可是一锅大杂烩。特朗普中枪前后,他斥资2.5亿美元冲上台前,说是支持,其实更像“借势”;后来被任命为“效率部”负责人,表面是管机构改革,实则是用铁锤砸体制。短短几个月,联邦系统被砍了超过14万人,动静大得让五角大楼都皱眉。
但更大的事来了。5月底,他突然退出政府,姿态冷得像硅谷服务器房。他没解释,特朗普倒先翻脸了,说什么“可以调查他”“不该玩我”——一句话,把盟友关系彻底送进了冷宫。
02
说白了,分手原因也不复杂。特朗普搞了个“大而美法案”,主打让老牌制造业回家,给传统企业撒钱补贴,看起来很“爱国”。但马斯克压根不吃这套,他要的是自动驾驶、电动车、火箭、AI,不是汽油机和老工厂。他一开口就是:“这法案是杀创新、养巨鳄。”
一边是老派美国梦,一边是高科技自由意志,谁也不让步。于是,他索性自己玩,把“美国党”摆出来——既不左也不右,谁也别想控制我。
结果立马就有了反噬:马斯克系股票一天跌了超过5%,社交平台上“资本篡权”的骂声像雪崩一样砸下来。
你别以为这是普通的政治动作,这其实是一场“新寡头”对“老权贵”的公开宣战。
03
而历史,从来不是干等着的。美国这块地,谁敢跨界称王,谁就得吞下反扑的苦果。最早试图挑战体制的,是石油教父——洛克菲勒。
这位石油霸主曾在19世纪末,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产能,扶持总统、操控政策,手段比今天的硅谷还“粗暴”。可到了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直接一锤砸掉他的帝国,强拆成34家公司,说白了就是:你有钱归你有钱,别想统治我们。
那叫“反垄断”?不,那是“制度自救”。
马斯克今天面对的舆论、审查、调查,简直就是洛克菲勒那一套的翻版。有人开始盘点他与联邦政府签的合同数量,有人在审他效率部任职期间有没有利益输送,还有人翻出“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52.6%”这种数据,顺带一嘴:“是不是因为他不务正业?”
你别笑,这一口口锅,不光是政治敌人扣的,还有不少是市场投机者、科技对手、军工派系默契推动的。马斯克不只是“干政”,他是直接威胁了现有权力结构的人。
04
再往后看,还有肯尼迪家族。这家人就不是“干政”,而是直接“投胎进政坛”。从老肯尼迪炒股起家开始,一路给儿子铺路:小约翰当总统,老罗伯特当司法部长,三兄弟横扫华府。
结果你也知道——一个被刺杀在达拉斯,一个死在竞选演讲前厅,还有一个出车祸后形象大跌。肯尼迪家族成了权力过量引发的“诅咒案例”。
为什么?因为你一旦靠太近政治中心,就别想全身而退。
这点和马斯克的境况像到发麻。他现在是科技教父,是军工金主,是社交平台老板,还一脚踩进了白宫的文件柜。这哪是创业者?这已经是美国体制的“变量”了。
体制能容得下变量吗?暂时可以。但当你威胁到了旧秩序的核心利益时,那就不是谈判了,是围猎。
05
眼下的马斯克,背后不是“改革”那么简单。他代表的是新贵挑战旧王,是算法逻辑和建制派的终极碰撞。他嘴里讲“效率”和“创新”,但现实中已经开始承担“动摇根基”的角色。
你看看现在的情况:军方开始清查SpaceX合约,情报系统盯上他和外国客户的联系,议会多名议员要审查X平台的政治宣传功能,欧洲市场还集体冷对特斯拉新品。这是单点危机?这叫多线封杀。
马斯克不是失控,而是被动入局。更准确说,他现在成了“系统性风险”。
说他是“新肯尼迪”,有点抬举;但说他正在走洛克菲勒的老路,那是血淋淋的现实。他没有家族血统庇护,也没有党派背书,只靠个人品牌和技术团队硬刚政坛。这种打法,一旦失败,连退场都没得选。
现在他只有两条路:要么干成美国版的“政治乔布斯”,重构游戏规则;要么,被制度和资本市场联手反噬,连“特斯拉老板”这张名片都保不住。
这局,不是建党创业,是搏命豪赌。
马斯克会不会成为第三个失败的“入政资本家”?
看上去像命运轮回,但有时候,轮回不止是重复,而是升级——风险更快,刀更锋利,观众也更无情。谁在这个剧场里摔下去,就别指望还能爬回来。
我是阿坤。
咱们下一场较量,再接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