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876年12月1日,寒风刺骨的深夜,上海虹口码头,朦胧的灯光下,一艘英国邮轮缓缓启航,朝着遥远的英伦岛屿驶去。船上的一位年约六旬的中国老者,悄然踏上了万里征途,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使命。他,便是郭嵩焘——大清帝国的首任驻外公使。
横渡重洋,海天辽阔,波涛汹涌,云雾缭绕,这趟远行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正如那时的外交形势,暗潮汹涌,充满变数。回想一年前,英国驻华使馆的官员马嘉理带领武装探险队从缅甸进入云南,企图探索边境,却因与少数民族冲突而遭致杀害。这起被称为“马嘉理事件”的冲突,成为英国政府迫使清朝签订《烟台条约》的导火索。条约的内容之一便是要求中国派遣钦差大臣赴英“道歉”,并派驻公使常驻英国。
今天来看,国家之间互派大使已是常态,但放在当时的大清帝国,却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甚至比赔款、割地还要让朝廷和百姓难以接受。中国自古自视为“天朝上国”,认为周边的国家和部落只应前来“称臣纳贡”,而从不派遣驻外使节。即便是外交往来,也仅限于册封、宣慰,绝没有平等的外交关系。明朝时期,朝鲜的太监被称为“天使”,而中国的使者却永远是高高在上的。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宗藩体系”理念,而这种理念并不容许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即便在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也对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这一条款深感排斥,甚至要求外国公使在北京暂住时必须遵循一系列极为苛刻的礼仪,譬如必须向皇帝行跪拜礼,不准携带家眷等。这种观念由乾隆时代就已经根深蒂固,面对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时,因其拒绝行“跪拜”礼仪以及要求建立平等贸易关系,最终被驱逐出中国。而这一切的结局,正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迫使清廷接受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的现实。
贰
时间流逝,十六年一晃而过。大清朝廷的帝王更迭,从咸丰到同治,再到光绪,但社会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在当时,出使西方,尤其是出任大使,不仅不光彩,甚至被视为“有辱名节”,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从“礼仪之邦”降格为“蛮夷之邦”,这对士大夫阶层而言,无异于丧失面子,丧失尊严。
作为第一位出使西方的中国官员,郭嵩焘面对的压力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家乡湖南的士绅群体尤为激烈,许多人认为出洋是“事鬼”之举,简直是“汉奸”行为,甚至有人扬言要砸毁他的房子,剥夺他的家族名誉。名士王闿运更是刻意编写对联讽刺他: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王闿运与郭嵩焘本是同乡,同为湘军集团的核心人物。王闿运在这时以刻薄的对联公然与郭嵩焘划清界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风气。与这些激烈反应不同的是,慈禧太后反而表现得相对冷静,她在郭嵩焘出国之前,亲自召见并劝慰他要忍辱负重,不要在意世人的非议。
“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他们局外人随便瞎说,全不顾事理,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
朝廷之所以选择郭嵩焘,除了无人愿意出洋的现实,还有他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郭嵩焘早年便与西学接触,尤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与曾国藩共事,接触了大量西方知识。他曾赴上海参观外国的图书馆和轮船,受到极大启发,并始终积极推动“洋务”改革。他提出让商人经营近代企业的理念,甚至在《条议海防事宜》中,明确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模式,批驳了单纯将西方强盛归因于“船坚炮利”的观念。
郭嵩焘的超前思维在当时无疑是异类,他对“中体西用”的“洋务派”理念持否定态度,主张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这一主张与20年后的“戊戌变法”几乎异曲同工,但却因此招致了众多批评。因为思想超越时代,郭嵩焘终其一生的孤独与悲剧,也正源于此。
叁
1877年1月下旬,经过漫长的数十天航程,郭嵩焘终于抵达了伦敦,结束了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艰难旅程。根据朝廷的要求,他将自己途经的十几个国家的所见所闻,编纂成册,命名为《使西纪程》,并寄回国内,由总理衙门印发。
在这本书中,郭嵩焘毫不掩饰地赞扬了西方的文明与政治体制,称“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并详细描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他提到伦敦街市的灯光如同星辰点点,车水马龙,宫殿的辉煌无与伦比,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西方的现代化与繁荣。
然而,郭嵩焘的直言不讳,尤其是对大清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批评,引发了国内士大夫的强烈反感。有人指责他崇洋媚外,认为他有意“向英国臣事”;有人讽刺他中洋毒心,认为他丧失了中国的文化根基;还有人担忧,他的言论可能动摇了国家的基础,败坏了大清百姓的忠诚与自信。在一片批评声中,只有李鸿章站出来支持郭嵩焘,认为他的见解开阔了国内官员的眼界,值得借鉴。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清朝政府最终决定销毁《使西纪程》的版本,禁止其流传。尽管郭嵩焘没有因此被召回,但他的政治命运已然注定。曾国藩曾评论他为“筠公芬芳悱恻”,用现代话说就是“书生气太重”,过于特立独行。他的这本书,如果能够更加圆滑一些,既能展现西方的长处,又不直接挑战国内的传统文化,也许就能避免遭遇如此的风波。
肆
当郭嵩焘被骂为“汉奸”时,另一个“爱国者”刘锡鸿便浮出水面。刘锡鸿是郭嵩焘的副手,也是著名的反洋务论者。他坚持认为,发展商业等西方的技术和经济是“舍本逐末”,并且坚信“华夷大防”的观念。他认为,“官中多一商贾,即国多一蠢,民多一贼”,将国家的根本依然寄托于“礼仪”而非“技艺”。
刘锡鸿的选择并非偶然,清廷之所以让他作为郭嵩焘的副使,正是为了平衡派驻外使节所引发的保守派的忧虑。作为一位坚守传统的保守派官员,刘锡鸿从出国伊始便开始暗中监视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