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文/鹰眼荷鲁斯
AI在便利人类生活的同时,也给谣棍提供了方便,一些谣棍通过精准掌握用户心理,针对性地利用AI编造史料,误导和玩弄非专业人士,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视频号无良up主尤其是重灾区,而且已经带来西方伪史论成风灯恶劣后果。社会予以放任的话,就会像当年学者们对现代阉党捏造“东林祸国论”不闻不问,令其成为主流观点一样,令真实而深刻的历史研究在网络上覆灭,每一位朋友都应该提高对AI谣言的鉴别意识。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现在的情况是ai一造谣,辟谣跑断腿。
挑动民族情绪:
AI造谣的重灾区
现在的人只要为了煽动抒情,为了流量就可以伪造煽情的史料,而且出现明显的错误,比如这个书信:
敦煌遗书中发现唐朝安西戍边军人的书信,这个事情本身就很蹊跷,因为从西北汉简到唐代西域的汉文文书,多数书简如果没有发出,一般是在书写人所在地附近被发现的,因为根本来不及送出就被时间湮没了。
比如敦煌文书中发现的于阗文写本就是于阗国的僧人在10世纪造访敦煌时留下的,于阗公主思念家乡的一些书信和诗文也是因为没有发出所以成为了藏经洞文献的一部分。
至于说安西都护府的唐军有无可能将书信先送到敦煌,然后在敦煌被截留然后发不出,从逻辑上说无法否认,但是他说而且天宝年间,整个安西都护府是风头正盛的时代,岑参的边塞诗大量反映了安西都护府鼎盛时期将佐幕僚们的优渥生活,怎么可能沦落到连饭都吃不上吃马皮的地步?
此外,还有很多文献显示,鼎盛时代的唐朝在西域使用白练作为军饷或者是给外族的赏赐物。也没有沦落到说普通士卒要吃马皮的情况。
至于安史之乱的时候龟兹城破,守军殉国显然就是扯淡了。因为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西都护府其实是远离风暴眼的,辖区内没有出现明显的外敌威胁和经济崩溃,所以安西都护府和于阗国、龟兹国才能从容选拔精锐前往中原平乱。
安西都护府的经济崩坏和彻底沦陷应该是公元9世纪初期被吐蕃人切断河西走廊,丧失了伊州、西州、于阗国等地之后活动范围变小才发生的事情。
最后,文书图片一开始ai生成的字样是敦煌莫高窟五代……这显然是文不对题,因此这就是典型的ai生成内容。
有读者在文章下面做出了回复,作者的回复却是姑妄听之。很明显,作者是认为这个所伪造的材料很能调动人的情绪,因为万里孤城,白发守边,确实是很能吊起人。他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苍凉感、无力感的回味,确实是很好的情绪材料。但罔顾事实,用普通人难以辨别真伪的材料编造一些谣言是否是对的呢?窃以为,如此做法非常不可取。
首先,历史的内容从呈现形式上来说,本身也是一种叙事。就从呈现方式而言和其他形式的叙事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说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和文学性叙事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如何,文学是艺术,而历史是事实。罔顾真实情况,基于大背景编造一些情节,这是小说家所做的事情。不是历史论据的来源。
而且现在的AI,基于大量现存于简体中文互联网的网络,可以生成大量似是而非的内容。对于明眼人而言,可以一眼扫荡的出来,但是对于难辨真假的大众而言,这样的内容其实误导性非常大。
比如说这则秋辞白发的细节就非常迷惑人。乍一看非常感人,但实际上,稍微有一点文献学或者西域考古常识的人就知道这个事情并不可靠。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具备这个常识的。
简体中文互联网上各种情绪化、各种伪史论泛滥,本身就是大数据推荐机制导致的结果。而这一套基于算法的推荐模型的出现,实际上自近年来的高压管制以及对之前KOL的污名化是大有关系的。之前的各种高高在上的神像被打倒,各种电视台被限制,各种刊物被限制,各种公共发言渠道也被受到了管制的情况下。以算法试探人的兴趣,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为之或者很无奈的策略。
自上而下的历史科普
被自下而上的ai造谣夺舍
至少今日头条和抖音的用户基本盘就是以四五线城市40~50岁的中年男性为主。既然传统的媒体舆论领袖或者电视台节目无法像过去那样占据主要发声渠道,或者说发出的声音是失真的。所以,算法试探和开启的是人性下限的潘多拉魔盒,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上充斥着情绪伪史论、暴论。
回头看这十来年,算法向下确实试探出了人性中的很多潜在需求。确实探明了用户喜欢什么,大概知道的用户的爽点是什么。基于此,也出现了大量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和文娱影视作品。
但是从整体上看,算法为了最大限度发掘流量并吸引人的注意力,势必需要广大数量的基本盘。因此,算法标准潜在地迎合或者打开了略微下沉的一批人的市场和口味。
在如此这般大背景下。伪史论和暴论只用把自己脱光在娱乐场上裸奔就可以获得万众喝彩,史实的捍卫者身披重甲,却只能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行。如同在泥潭里挣扎。
笔者曾经目睹过互联网一线大厂为了扭转整个互联网文史圈的舆论风气做的努力,无论是制定内容标准,还是以现金激励优质内容,都做过尝试,但因为基本盘无法撼动,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的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而且,AI的出现极大的利好了伪史论者和暴论者,因为只要稍微输入一句自然语言,AI就可以生成一大段似是而非但实际上狗屁不是的内容。
比如下面这段明朝平定青藏的战役:
首先,佛朗机炮是16世纪跟葡萄牙接触之后才会出现的,不可能出现在15世纪。而且巴颜喀拉山和贡嘎寺的真实地理位置一个在青藏高原较为腹地的位置,一个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两条线路根本对不上。
然后,比较可怕的是,此类内容各大平台的审核和推荐机制没有做对应的打压和删除。实际上,各大厂的审核人员一般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原因,被安置在三四线城市。学历未必有多高,很多人可能是普通本科或者大专。然后每天要做大量的重复性审核工作,一天要看七八十篇稿件,乃至100~200篇稿件,不可能对每一篇稿件下功夫做仔细甄别和研判。在繁重的工作压力的驱使下,他们看的也不仔细,而且缺乏对应领域的专业知识。
而AI基于对历史稿件的归纳和总理,它能迅速生成一些调动情绪的内容,而此类内容往往以抓人的标题和眼球获得第一批点赞、转发、评论的数据,算法基于第一批点赞、转发、评论的优质高数据,会将稿件推荐下一个推荐池继续分发,进而导致稿件流量如滚雪球般扩大。
正确的观点
用ai来编造论据也是不对的
这就导致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甚至有一些打脸伪史论的文章都是用AI生成的,而作者并没有看过对应的文献和考古发掘报告,比如说如下这个案例:
雅典卫城所在的山岗是一个巨大的石灰岩台地,应该和陶器的材料粘土没有关系,笔者去雅典上打卡的时候就发现雅典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整个城市的绿化并不算太好,地表植被并不算丰富,而且整个城市风力极大,卫城所在的山冈更是如此。因此风化是雅典卫城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一个很容易遭受风化的区域。山岗上应该是缺乏土壤沉积的。
再者,亚述帝国诞生于公元前10世纪,记录和迈锡尼人,也就是阿希雅瓦人战争的泥板就是赫梯帝国的官方文档,而且官方文档中明确提到的战斗方式是阿西雅瓦人,也就是迈锡尼人已经登陆了小亚细亚西海岸,赫梯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战车较量,并不是海战。
两部现存的荷马史诗完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伊里亚特》的战斗主要是陆战,而《奥德赛》主要是奥德修斯的航海冒险经历,两部文本著作中的战斗方式都没有提及到战舰对战舰的撞角碰撞细节,再有大篇幅描写公元前10~8世纪古希腊航海技术的奥德赛中,更是没有战舰对战舰的对撞细节,因为奥德修斯出入的主要是各种神秘莫测,具有神秘生物和神话生物的半神话世界,和其他文明进行海战的描述并没有出现。
不知道作者的这一段内容是如何得出的,作者大概率是没有好好看过赫梯研究和两部荷马史诗。最后,“昆仑之虚方八百里”,不是史记,应是《山海经·海内西经》的描述。那这么写,大概率说明是AI生成的结果。
有些人可能把这样的内容当个乐子,特别是一些体制内的学者和象牙塔里的硕士、博士生。但从舆情观察的角度,笔者认为 伪史论所代表的民粹反智不顾一切的反对所有权威,已经压制了正规科普的生存空间,在极端情绪的驱使下在某些学者出面和网友交流的过程中,一旦和某些网友的意见不一致、不统一,就被视为汉奸败类洋奴走狗,长此以往,野火必然反噬。
因为从内容载体的形态来说,伪史论的载体和正规科班研究的载体都是叙事。这一点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说后者的受众占据了受众的大多部分,不断的挤压前者受众有限的空间。那最后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而对于任何叙事来说,找不到受众都是很可怕的事。
此外,现阶段,AI对于文科领域的帮助主要还是校对错别字、理通病句或者润色。千万不要将一些涉及到事实层面、数据层面具体细节的工作交给AI,否则很容易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