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曹操指挥大军南下,意图吞并江东。为了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曹操给江东的主帅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奉天子之命,征讨叛逆之贼,所过之地已全数归顺。现如今,我已拥有80万水军,准备渡江与孙将军会猎于吴地。”
这封信的内容令孙权读后大吃一惊,随即将其传阅给江东的文武百官。众臣阅读信件后,均是面面相觑,神色惊恐。就在此时,江东的老臣张昭站了出来,严肃地开口说道:“主公,诸位同仁,大家都知道曹操为豺狼虎豹之辈,打着天子的旗号征战四方,他每次出征都冠以朝廷的名义,目的却不纯。而若我们此时对曹操起兵抵抗,势必会让我们失去人心,陷入不利局面。江东目前仅凭长江天险才能稍微抵挡曹操的进攻,但曹操不仅占据了荆州,而且还拥有了刘表的强大水陆军。如今我们的优势不复存在,若再与曹操作对,恐怕难以取胜。因此,我认为,主公应当迎曹归顺,以免江东百姓遭受战火摧残。”
张昭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朝堂上的气氛一时间变得喧嚣不已。孙权听罢,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没有立刻做出回应,而是起身离开了大殿,欲前往后殿休息。这时,江东另一位资深老臣鲁肃紧跟其后,拦住了孙权的去路,语气郑重地说道:“主公,若您选择归降曹操,您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吗?我们这些百官或许都可以选择屈服,但唯独您,不应如此。您若归降曹操,那江东岂非真成了曹操的附庸?即便您有再大的权力,那也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我们不能让江东的未来,成为他人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鲁肃的这一番话让孙权猛然醒悟,他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关乎江东的命运,也关乎他自身的未来。他深感鲁肃的忠诚与远见,终于决心坚持抗击曹操,捍卫江东的独立与尊严。于是,孙权召见了周瑜,明确表示要集结力量,准备抵御曹军的进攻。
不久后,震惊整个三国的赤壁之战爆发,周瑜以少胜多,巧妙击败了曹操的大军。这场战役极大地巩固了江东的政权,确保了孙权继续稳坐江东之主的宝座。
赤壁之战后的孙权,凭借着胜利的果实,重赏有功之臣,使得他们成为他稳固政权的重要支柱。与此同时,那些曾主张归降曹操的江东臣子,则相继被边缘化,不再有重要职务。而其中,张昭的结局最为凄凉,他的“主降论”最终让他在江东的政治舞台上彻底失去位置。
赤壁之战后,曹操受挫,逐渐将精力集中在北方,而孙权则继续巩固江东的地位。与此同时,刘备也迅速崛起,最终在蜀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成型,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霸格局愈加明朗。
黄初二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建立魏国,成为魏文帝。魏文帝登基后,积极拉拢孙权,封其为吴王。作为回礼,孙权派遣使者赴魏国朝拜,并表示愿意将张昭等人作为人质送往魏国。虽然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这一举动无疑让张昭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
随后,孙权在朝中设立了丞相职务,百官推举张昭担任。然而,孙权却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解释道:“目前朝政繁忙,丞相肩负的责任太重,张昭年纪渐长,未必能胜任这一重任。”接着,孙权任命孙邵为丞相,代替张昭治理国家。孙邵去世后,百官再次推荐张昭,但孙权再次找借口拒绝。此时,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已显著下降。
在黄龙元年,孙权在建康称帝,并在称帝大会上对已故的功臣周瑜进行了盛大表彰。当时,张昭举杯欲为周瑜歌功颂德,却遭到了孙权的讽刺。孙权冷冷地说道:“若我当年听从张公的建议,归降曹操,那时的我也许已经沦落街头,连饭都吃不上。”这一番话令张昭深感羞愧,他立刻跪倒在地,恳请孙权宽恕。
事后,张昭虽然仍继续参与朝政,但已失去了孙权的信任,逐渐成为朝堂上的边缘人物。孙权多次拒绝采纳张昭的意见,导致二人关系恶化。最终,张昭选择辞去公职,回家隐退。然而,即便如此,孙权依然没有完全放下过去的恩怨。
嘉禾元年,张昭与孙权在朝堂上发生激烈争执,二人言语激烈,最终闹得不欢而散。张昭彻底退出了政坛,回到家中专心读书,而孙权则愤怒不已,命人封住了张昭的家门作为警告。尽管张昭并未屈服,但在儿子的劝解下,最终选择妥协,走出家门,向孙权低头认错。
尽管事后二人关系有所缓和,但张昭心中的怨气已难以消弭。最终,在嘉禾五年,张昭因病去世,享年81岁。孙权得知张昭去世的消息后,终于决定放下往事,亲自送张昭最后一程。然而,张昭的一生也因此以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画上了句号。对于这位曾经为江东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臣,最终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