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每当中原王朝衰弱时,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便趁机南下劫掠。商朝时期的鬼方、混夷等部族,周朝时的猃狁,以及春秋时期的戎、狄等族,战国时的胡人,还有之后的匈奴、突厥、契丹等,都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这些部族的存在,给中原王朝带来了许多麻烦。
即便是历史上像汉朝、唐朝这样的强盛帝国,在面对这些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时也感到无可奈何。两大王朝都曾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勉强阻止了草原骑兵的南侵。相比之下,像宋朝这样文风鼎盛但武运不济的朝代,在失去燕云十六州后,面对草原骑兵的冲击时,几乎毫无抵抗之力,宋朝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到了明朝时期,虽然明太祖朱元璋曾成功将蒙古铁骑驱逐回漠北,但明朝的边境仍然时常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明朝不得不投入巨资修建长城。明长城的修建从辽宁虎山的鸭绿江畔开始,一直到京城脚下的居庸关,还延伸至甘肃的嘉峪关。根据2009年的勘察数据,明长城的人工堆砌墙体长度达到了6259.6公里,壕堑长度为359.7公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明长城的修建巧妙地利用了沿途的地理形势,依托天险形成的天然防线长达2232.4公里,总长度超过了8000公里。
然而,尽管明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并非修建于明朝的全盛时期,因此未能将黄河和辽河的河套地区纳入其中。这意味着,明长城在防御草原游牧民族的作用上,仍然比不上秦汉时期的长城,无法有效抵挡大规模游牧军团的进攻。
事实上,草原游牧民族南下大多是为了生存,尤其是寒冬将至时,越境劫掠的草原骑兵屡见不鲜。明长城的防御作用,主要是针对小规模的游牧骑兵,面对大规模的游牧军团进攻时,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多数中原王朝都深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然而有两个王朝例外——元朝和清朝。元朝本身就是由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没有遭遇草原民族的侵袭。而清朝则通过征服蒙古各部,彻底消除了草原骑兵对中原的威胁。
关于清朝征服蒙古的原因,史书中并未详细披露。除了满蒙联姻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清朝控制住了蒙古诸部的贵族和王公。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为了扩大势力与明朝对抗,他积极通过联姻拉拢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而清朝建立后,继续沿用这一策略,几乎每位清朝皇帝的后宫都有来自大草原的女子,清朝的公主们也承担着和亲的使命,远嫁蒙古各部的王公。统计数据显示,清朝时期大约有40多位公主嫁给了蒙古贵族,而清朝的历代皇帝则迎娶了20多位蒙古女子。
尽管联姻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促进稳定的联盟,但清朝能够征服蒙古各部,显然不能仅凭此一招。那清朝究竟是如何收服这些蒙古部落的呢?答案是:给他们发工资,而且是非常丰厚的那种。
从历史来看,草原骑兵南下多为劫掠,尤其是在冬季即将到来时,草原部落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不得不到中原富饶的土地上抢掠资源。清朝洞察到这一点后,决定通过发放高额俸禄来安抚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要求他们约束手下不再骚扰中原地区。
为了更好地统治,清朝对蒙古各部进行了明确划分,严格限定他们的地盘,禁止私下联络或越界放牧,这样就避免了草原上出现统一的强大势力。光是管理显然还不够,清朝还通过给予实质性好处来巩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
清朝为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设定了18个不同的品级,分别为:汗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至四等台吉、固伦、和硕、郡主、县主等,按品级分配俸禄。从最高级的汗王,到最低级的县君额驸,朝廷每年都会发放丰厚的俸禄,确保他们衣食无忧。
以品级最高的汗王为例,每年可领到2000两白银的俸禄和40匹缎,这些都是朝廷无条件发放的,不需要汗王承担任何额外责任,只要名义上效忠清朝即可。其他各级蒙古王公的年俸则根据品级不同,从2000两到200两不等。即便是品级最低的县君额驸,每年也能领取40两银子,外加40匹缎,甚至在京城居住的还可以额外领取外藩俸禄。
有人可能会觉得,40两银子似乎不多。然而,根据《清史稿》中的记载,清朝盛世时期,一位县令的年俸也不过45两。更何况,这些蒙古王公通常还会在朝廷担任职务,根据职务的高低,还能额外获得俸禄。
有人曾说,八旗子弟吃垮了清朝,但实际上,每年朝廷为蒙古王公发放的俸禄,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本质上看,清朝这种做法与宋朝向辽国支付岁币类似,都是用金钱换取和平,只不过表面上显得更为体面。
尽管如此,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战争,确保了边境的稳定,对于期盼和平的中原百姓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管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