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创始人
2025-09-21 10:04:28
0

载沣,堪称清朝历史上命运最为顺遂的王爷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载沣并不是天生就注定要继承王爵的。原本他只是和硕醇亲王奕譞的第七子,且身为庶子,继承王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命运却给了他意想不到的转机。载淳,他的二哥,继位成为光绪帝,之后其他几位兄弟相继去世,而父亲去世后,载沣虽然年仅七岁,却继承了醇亲王的王爵。从一个七岁的孩子,到铁帽子王,命运的捉弄和恩赐都赋予了他极大的幸运,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重要开端。

尽管载沣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侧福晋刘佳氏,但他的嫡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婉贞,因此在继承醇亲王爵位后,载沣便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心腹之一。慈禧对他格外关照,甚至视他为最为亲近的王爷之一。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所害,清政府准备派人去德国道歉。当时,慈禧太后在西安决定派载沣去执行这项外交任务。这次任务表面看是耻辱,实则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载沣赴德国后,以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德国人高度的尊敬,被誉为“贤王”,并在德国游历了许多城市,深刻感受到中国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暗自下决心,要为大清复兴出一份力。

任务完成后,载沣不仅受到慈禧的嘉奖,也正式进入了朝政的核心,逐渐成为了朝廷的重臣。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慈禧还将自己养女、荣禄之女嫁给了载沣,两人婚后感情和睦,1906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溥仪也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

1908年11月,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病重,开始着手挑选新的皇帝。许多大臣主张立年长的宗室成员,但慈禧太后为了自身利益,竟然选择了年仅两岁的儿子溥仪继位,并任命载沣为摄政王。慈禧太后临终时留下遗诏,明确指出,今后所有军国大事,摄政王必须遵照隆裕太后的意旨处理。实际上,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同时也是光绪帝的皇后,慈禧临死时,仍未忘记将权力交给自己的亲人,可见她的权力欲望有多强烈。

慈禧去世后,载沣成为了溥仪的摄政王,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载沣的改革与政治理想频频受到隆裕太后的阻挠。在载沣执政的三年里,他多次尝试挽回大清的局势,进行改革,甚至尝试建立皇族内阁,但一切努力都未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事实上,虽然载沣有理想和决心,但很多学者认为,他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大清面临的巨大挑战。即便他极力尝试,很多事情都变成了徒劳无功的尝试。

1911年,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朝的命运已然注定,而载沣也渐渐对朝政失去了兴趣。大部分的决策已由隆裕太后主导,而他则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谋划。经过深思熟虑,载沣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于1911年10月30日下达罪己诏,宣布辞去摄政王职务,选择以醇亲王的身份退居王府。这一决定在当时赢得了许多革命党人的称赞,被视为一种“顾全大局”的选择。

然而,载沣的退位并未能改变大清的命运。不久后,袁世凯便逼迫隆裕太后下达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的灭亡。即使如此,载沣的处境依然有所不同。溥仪依然可以居住在皇宫中,保留皇帝的尊号,并且享有丰厚的抚养费。其他王爷们虽然失去了权力,但依然能够保留自己的府邸和尊号。对于载沣来说,尽管失去了帝国,但醇亲王府依旧为他提供了相对安稳的生活。载沣后来回忆称,自己辞去摄政王职务后,终于可以“回家抱小孩了”,可见他对这一职位的压力已经无法承受,而对家庭的陪伴,反而成了他心灵的寄托。

值得一提的是,载沣在清朝灭亡后的生活并非一成不变,他渐渐与时局发生了深刻的互动。约1924年,孙中山曾亲自拜访载沣,两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尽管许多人眼中的载沣是个“窝里横”的王爷,孙中山却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能够在辛亥革命后作出“退位”决定,放下个人的荣辱,表现出了非凡的国家情怀。两人还在告别时合影留念,显得格外亲近。可惜不久后,孙中山因病去世,载沣感到十分悲痛,甚至为其在王府设立灵堂。

载沣的身世,堪称清朝末年王爷中的典型代表。尽管他支持帝制,但从未与日本过于亲近,在整个晚清动荡的背景下,他始终没有被外部势力所完全左右。直至1931年,溥仪在日本的压力下,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载沣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对日本人的诱惑选择坚决拒绝。

到了1950年代,载沣不仅失去了清朝带来的荣耀和财富,还面临着生活困境。最终,载沣在无力修缮醇亲王府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醇亲王府卖给国家,以解燃眉之急。出售后的资金,他将一部分用于购买新住宅,另一部分平分给自己七个子女。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没有偏袒儿子,而是公平地给了女儿们平等的份额,展现出他对于传统封建观念的超越和宽容。

1951年,载沣因病去世,享年68岁,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纵观他的生平,虽然载沣并非一位具备深厚政治才能的摄政王,但他无疑是那个历史时期最能审时度势、懂得生存智慧的王爷之一。尽管面临王朝灭亡,他依然为自己的家族保全了财富,甚至成功地转型适应了新政权,展现了过人的智慧和韧性。在许多清朝王爷纷纷衰落的结局中,载沣无疑是少数能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并为后人争取到生存空间的典型人物。

相关内容

填补早期秦文明通史著述之缺...
近日,著名文史作家祁新龙新著《大秦长歌:一部两千年秦文明史》(三卷...
2025-09-21 01:02:54
原创 ...
隋唐时期可谓是中国古代英雄与名将的汇聚地,那个时期的历史充满了豪杰...
2025-09-21 01:02:42
原创 ...
众所周知,20世纪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有两次划时代的事件,一是两次世界...
2025-09-21 01:02:38
书讯 |《困于沙丘》以战国...
几卷得而复失的残简,一段湮没无闻的史实 为何胡服骑射光耀华夏,赵武...
2025-09-21 01:02:28
原创 ...
提到长坂坡之战,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赵云七进七出的英勇形象,以及...
2025-09-21 01:02:09
原创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在其笔下对靖康之耻的愤怒...
2025-09-21 01:02:06
原创 ...
《北齐书·卷九·李祖娥传》记载:帝高洋怒不可遏,挥刀责骂道:“你杀...
2025-09-21 01:01:42
原创 ...
“即便叶赫那拉氏只剩下一个女人,我也要将爱新觉罗家族彻底铲除。”这...
2025-09-21 01:01:42
原创 ...
赵匡胤的无奈困局:帝位之争下的悲剧 赵匡胤的悲剧命运,仿佛被无形...
2025-09-21 01:01:38

热门资讯

原创 崇...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按钮,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本篇能为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
原创 郑... 1399年7月,靖难之役正式爆发。为了迅速攻克北平的九座城门,朱棣下令燕山地区的三护卫部队全力出动,...
对“文物修复热”应多些鼓励 据报道,日前,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293名选手在六大项...
原创 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人类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涌现了大量...
原创 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希望能为您提供舒适愉快的阅读体验。 ...
为何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没有选择... 为何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没有选择除掉德川家康这个隐患? 先说结论,对于封建时代的日本,丰臣秀吉称得上是...
原创 民... 林庚白,这位民国时期的诗人和政治人物,早在当时便以其卓越的命理学才华享有盛誉。但他的传奇,并非源自于...
原创 朱... 新旧时代女性的形象和思维,往往矛盾重重,甚至存在着水火不容的冲突。正因为如此,女性从旧时代向新时代的...
新华鲜报|第60项!“西夏陵”... 塞纳河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再迎“高光时刻”。 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原创 上... 在1952年6月25日,李懋之当时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参谋长,他特别前来向陈赓汇报工作。在汇报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