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不少将领为了理想、生存或其他原因选择改换门庭。
曹魏作为当时最强大的政权,拥有众多人才,而蜀汉虽地处偏僻,却也吸引了不少曹魏将领投奔。
这四位大将,走的路都差不多,可结局却天差地别:三个后来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另一个却遗臭万年。
他们到底是谁?又做过什么事,让评价差这么大?
王平:从籍籍无名到守土英雄
说起三国时期的名将,很多人可能不会第一时间想到王平这个名字。
没错,王平在曹魏时期确实相当默默无闻,只是一名普通的军官,地位低微得几乎无人知晓。
在那个以"七进七出"闻名的赵云、"单刀赴会"的关羽、"挥泪斩马谡"的诸葛亮光芒四射的时代,王平却等待着展示的机会。
这个机会来自于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展开激烈争夺。经过一系列激战,曹操最终败退。
就在这场战役后,王平看到了蜀汉的希望,决定投奔刘备。
与很多投降后被猜忌的将领不同,王平在蜀汉如鱼得水,很快得到重用。
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慧眼识珠的人物,他们发现王平不仅勇猛善战,还有着不俗的指挥才能。
于是,王平被委以重任,统领了蜀汉军中一支名为"无当飞军"的特种部队。
这支仅有约5000人的精锐部队在王平的带领下屡立战功,成为蜀汉军中的一把尖刀。
234年,蜀汉迎来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军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亮生前最担心的就是北方曹魏趁机南下进攻。
为了防备这种情况,蜀汉朝廷任命王平镇守汉中,这个位置至关重要,被视为蜀汉北大门的钥匙。
王平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244年,曹魏大将曹爽率领10万大军南下进攻汉中,声势浩大。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王平沉着应对,利用地形优势和"无当飞军"的机动性,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避实就虚,最终成功击退了曹爽的进攻,保住了汉中这个蜀汉的北大门。
王平在汉中一守就是十多年,直到248年去世。
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一跃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蜀汉的历史上,王平或许不如关羽、张飞那样名声显赫,但他守土尽责的精神和军事才能,为蜀汉的生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夏侯霸:政治避难者
夏侯霸,这个名字背后有着不寻常的家族背景。
他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次子,属于曹魏的贵族圈子。夏侯家族与曹家关系密切,曹操和夏侯渊是同乡好友。
按理说,夏侯霸应该是曹魏最忠实的支持者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
公元249年,曹魏内部爆发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与曹爽争夺权力,最终司马懿取得胜利,曹爽及其党羽被处决。
夏侯霸因与曹爽关系密切,处境岌岌可危。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让夏侯霸看清了现实——留在曹魏,很可能难逃一死。
面对生死抉择,夏侯霸想到了一个出路——投奔蜀汉。
这个决定并非毫无根据。原来,夏侯霸与蜀汉皇帝刘禅有着一层特殊的姻亲关系。
刘禅的皇后张氏是张飞的女儿,而张飞的妻子正是夏侯氏,与夏侯霸属于同一家族。
夏侯霸带着家人和亲信,冒险穿越边境,最终成功抵达蜀汉。对于蜀汉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喜事。
一位曹魏贵族将领的投奔,不仅增强了自身实力,还在政治上给了曹魏一记耳光。
刘禅对夏侯霸相当重视,很快任命他为车骑将军,位列蜀汉高级将领。
夏侯霸没有辜负这份信任,255年,他跟随姜维北伐,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成功击败曹魏将领王经,为蜀汉赢得了一场胜利。
可惜的是,夏侯霸在蜀汉的日子并不长久。不久后,这位逃离出来的将领便去世了。
虽然夏侯霸在蜀汉的时间不长,但他的投奔象征着曹魏内部的分裂,也为蜀汉带来了宝贵的军事人才和政治资本。
姜维:从降将到蜀汉擎天柱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在曹魏时期,他是一名年轻有为的将领,因为才学出众而被当地太守所赏识。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转动了。当时,姜维率军与蜀汉军队交战,不幸战败。更糟糕的是,他被自己人抛弃,陷入绝境。
面对生死存亡之际,姜维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投奔蜀汉。
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个意外之喜。
他一眼就看出姜维非比寻常,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诸葛亮破例收姜维为关门弟子,悉心栽培。
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虚心向诸葛亮请教兵法、治国之道,如饥似渴地学习。
诸葛亮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智慧传授给这位得意门生。师徒二人关系亲密,堪称蜀汉政坛的一段佳话。
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将北伐大业托付给姜维。从此,姜维扛起了振兴蜀汉的大旗,成为蜀汉军政大权的核心人物。
从238年到263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组织北伐曹魏,试图实现诸葛亮未竟的事业。
姜维不仅是一名军事家,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战略家。
254年,他主导了一项重大决策——迁移武都、阴平、汉中三县的民众入川。这一决策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
通过人口迁移,一方面保障了这些地区百姓的安全,避免他们在战争中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蜀汉内部的人口和生产力,为持久战做准备。
而姜维的努力最终未能挽救蜀汉的命运。
263年,曹魏大将邓艾奇袭阴平,绕道攻入蜀汉腹地。蜀汉最终灭亡,姜维被迫投降。
但倔强的姜维并未就此认命,他策划说服曹魏将领钟会发动兵变,试图恢复蜀汉。可惜计划失败,姜维最终身亡。
郭循:“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
在姜维、王平和夏侯霸这三位名垂青史的将领之外,还有一位从曹魏来到蜀汉的将领——郭循。与前三位不同,郭循在历史上留下的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恶名。
郭循原本是曹魏的中郎将,在姜维攻打西平郡时被生擒。
按照当时的惯例,被俘的敌军将领通常有两个选择:投降或者死亡。
郭循选择了前者,表面上归降了蜀汉。姜维见郭循是一名有经验的将领,便将其带回蜀中,希望他能为蜀汉效力。
可郭循的投降只是表面现象。
实际上,他内心始终忠于曹魏,一直在寻找机会为曹魏效力。这个机会在253年出现了。
当时,蜀汉大将军费祎正在举办寿宴庆祝生日。作为投降将领,郭循也被邀请参加宴会。
就在宴会上,郭循突然拔刀刺杀了毫无防备的费祎,当场致其死亡。
费祎是蜀汉的重要支柱,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政权主要由费祎和姜维等人支撑。
费祎的突然死亡,给蜀汉政权带来沉重打击。而郭循的这一行为,也被曹魏方面视为大功,给予了高度褒奖。
对蜀汉来说,郭循的行为无异于背叛。他利用蜀汉的信任,暗中刺杀重要将领,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实力。
在蜀汉人民心中,郭循成为了叛徒的代名词,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姜维、王平、夏侯霸这三位从曹魏投奔蜀汉的将领,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忠诚,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
而郭循则因为自己的背叛行为,成为千古罪人。
这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真正的英雄不仅需要有才能,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直的品格。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陈寿撰)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陈寿撰)
《资治通鉴·魏纪》(司马光编著)
《蜀汉兴衰史》(四川大学历史研究所,2020年)
《三国军事史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