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曾问我,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有一位重要的苏联政治人物,名叫米高扬,他正是著名米格飞机设计师的哥哥。大家好奇为什么米高扬会坚定支持赫鲁晓夫?尤其是在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后,米高扬依然固执地维护他。近期有朋友希望我重新解读米高扬这个人,于是我查阅了不少苏联相关史料,发现米高扬其实是个需要被重新认识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在苏联政治史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参与过多起重大事件,例如他曾访问西柏坡,与毛泽东及其他中国领导人会面。特别是在赫鲁晓夫掌权期间,米高扬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米高扬是苏联的元老级人物,出身亚美尼亚。当时亚美尼亚还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少年时期,他在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神学院读书,尽管主修神学,但他并未真正研究宗教教义,而是投身于当时风起云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运动。米高扬自己也坦言,他根本不信神,毕竟信神与成为布尔什维克是水火不容的。后来,米高扬前往阿塞拜疆巴库工作。1918年,巴库被布尔什维克控制,但阿塞拜疆和奥斯曼帝国都企图夺回该地。苏维埃新生力量难以援助巴库,米高扬被迫带领同志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据历史记录,米高扬曾成功救出26名被捕的巴库委员,但遗憾的是,26人上岸后全部遭枪杀,唯独米高扬幸免逃脱。为何只有他一人逃过死劫?苏联官方对此一直保持怀疑,甚至怀疑他可能曾向敌人投降,这个谜团至今未解。后来,米高扬进入苏联高层,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与斯大林共事。他曾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和重用。现存的照片显示,米高扬与斯大林并肩合影,彼时他已是苏联高层领导人,称得上是元老级别的人物。
谈及米高扬,另一个鲜明特点是他的正义感和忠诚。米高扬坚决支持赫鲁晓夫。在赫鲁晓夫与贝利亚、马林科夫等人的权力斗争中,他始终站在赫鲁晓夫一边。即使在勃列日涅夫发动“宫廷政变”,逼走赫鲁晓夫时,米高扬仍然勇敢直言,指出赫鲁晓夫虽有不足,但他的某些政策仍具价值,不应被一棒子打死。遗憾的是,当时苏联高层唯有米高扬支持赫鲁晓夫,他无法挽救赫鲁晓夫的败局。有人认为米高扬维护赫鲁晓夫,是因为后者曾救过他。晚年斯大林曾计划肃清一批苏联高级官员,其中就有米高扬,但斯大林突然去世,米高扬才得以幸免。
然而斯大林去世后,接任者贝利亚、马林科夫都不是善茬,他们意图延续斯大林的严酷政策,米高扬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他竭力支持赫鲁晓夫与这两人的斗争。但米高扬并非心狠手辣之人。赫鲁晓夫下令逮捕贝利亚时,米高扬曾建议只解除贝利亚职务,不必逮捕,但贝利亚很快被秘密处决。从这点看,米高扬为人宽厚,讲究公正,他的支持赫鲁晓夫并非单纯出于报恩。事实证明,如果贝利亚未死,赫鲁晓夫很难巩固权力,苏联内部斗争格局可能截然不同。贝利亚之死,以及赫鲁晓夫初期采取的强硬措施,为苏联后续政治斗争埋下隐患。米高扬的一些做法,更多是为维护苏共内部团结,防止国家陷入混乱。
勃列日涅夫对米高扬颇有意见,主要因其与赫鲁晓夫关系密切。勃列日涅夫意图整治米高扬,但米高扬察觉勃列日涅夫的不满后,主动申请退休,并获批准。有人称米高扬聪明,关键时刻选择退休极具远见。其实米高扬直至退休前,依然支持赫鲁晓夫的政策,选择退休更是出于大局考虑,避免苏联内部再起纷争,损害国家凝聚力。
对米高扬的评价,必须以赫鲁晓夫执政为界。赫鲁晓夫执政前,米高扬已是苏联高层官员,勤勤恳恳为国家效力,虽执行斯大林政策,但也曾保护部分人。二战期间,米高扬的儿子作为飞行员阵亡,他虽未显露明显悲痛,仍全力支持战争后勤保障工作。赫鲁晓夫执政后,米高扬支持其政策,主要因这些政策更符合苏联的建设与发展,而非私人感情。他清醒地意识到斯大林时代的弊端,只有改革才能保证苏联长远发展。米高扬支持赫鲁晓夫,纯粹出于国家利益考量。即使赫鲁晓夫下台后,他依旧支持其政策,这也是缘由之一。
米高扬一直希望苏联避免内部纷争,防止西方国家乘虚而入。他对勃列日涅夫有所了解,见其对自己不满,主动请辞,避免激化内部矛盾。不过后续有史料暗示,米高扬提前退休还可能与一战时“巴库26人事件”有关,他是否被捕及如何幸存,成为苏联一大谜团。因时间久远,真相难寻,但从他儿子为国捐躯看,米高扬绝非阴险狡诈之辈,他不可能刻意隐瞒历史,这与他的性格相悖。
综上所述,米高扬是苏联历史上一位颇为特殊的官员。他讲原则,态度坚决,但缺乏实权,无法左右全局。若他真有能力改变大局,苏联历史或许会书写不同篇章。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