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观看了《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电视剧,脑海中浮现的黄忠形象往往是一个老将军的模样。然而,史书并没有记录黄忠的实际年龄,现在几乎无人能知晓他的真实年纪。那么,罗贯中为何在小说中将黄忠塑造成一位老将军呢?这或许与关羽曾说的一句话有密切关系。
在刘备斩杀夏侯渊并平定汉中后,他向朝廷上表,称自己为汉中王,并对各位将领进行论功封赏。在这次封赏中,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而黄忠则被封为后将军。当关羽接受这个任命时,心中对黄忠的同列身份表示不满,因此说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这句话给了大家一个印象,认为黄忠是个年长的军人,而罗贯中则可能因此产生了误解,在书中写道黄忠年约六旬。
在刘表统治时期,黄忠曾任刘表手下的从事中郎,并和刘表的侄子刘磐共同守卫下属的攸县。当刘琮投降曹操后,曹操让黄忠代理裨将军,继续守卫攸县。关羽之所以称其为“老兵”,其实是指他服役的时间较长,职位也不算高,显然不配与关羽相比。就像现代军队中的“老兵”一词,它并不是指年纪大的士兵,而是指那些服役时间较长的人。
可以想象,如果黄忠真的年近六旬,并且只是担任小小的裨将军,刘备又怎会放心将他带入蜀地呢?当刘备与刘璋关系破裂后,他在自葭萌从刘璋手中俘获了白水的督军杨怀后,便让黄忠与卓膺率兵向刘璋发起进攻。当时黄忠并没有显赫的战绩,如果他真的是年老之人,刘备又怎会让其担任统兵之责呢?
《三国志》中提到:“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这表明黄忠应当是一位身体强壮的青壮年。他因此获得了讨虏将军的职务。在定军山之战中,刘备也把指挥攻击夏侯渊的重任交托给了他。“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那个时代,统军的将领通常都是要亲自冲锋在前,而非在后方指挥。
黄忠原本有一个名为黄叙的儿子,但在年幼时便不幸去世,因此他并没有后嗣。如果黄忠真的已届高龄,他早该再生一个儿子,而非仅有这个早逝的独子。这就说明他的实际年龄不可能那么大,或许正因为年纪尚轻,他的儿子才未能在世。
在进入蜀汉之前,黄忠的官职还不及赵云,但最后他的职位却超过了赵云,这说明他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他在攻打雒县、围攻成都以及斩杀夏侯渊等战役中,都表现出色,获得了丰厚的功绩。他的勇猛在前文中已被提及,同时他也展示了出众的谋略。夏侯渊被击败后,曹操亲自带兵进攻汉中。黄忠认为可以趁机抢夺曹操的粮草,因此便率兵出征,而赵云只负责搬运粮草,这也导致赵云与曹军遭遇并用空城计赢得了胜利。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从个人战斗力来看,黄忠与赵云的实力难以分出高下。但在统兵与谋略方面,黄忠似乎更加出色。赵云较早便跟随刘备,而黄忠是在蜀汉之前才向刘备投降。仅凭着在益州和汉中的斩获,便可提升为后将军一职,可见他所建的功业实为不俗。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黄忠刚被任命为后将军,第二年便去世了,史书中对此并没有详细记载他的死因。那时并未发生战争,因此推测应为病故。遗憾的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们的心中很难抹去对黄忠作为老将军的固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