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没有任何史料记载韩信被齐军阻击。
反而通过对史料的阅读,能看出齐军溃败的原因。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
《史记·田儋列传》记载:
汉将韩信已平赵、燕,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相横怒,以郦生卖己,而亨郦生。
这里的郦生就是郦食其,韩信以郦食其为棋子,趁齐国上下均出现认知偏差之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袭”破历下军。
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历下军能够如此轻松的被韩信击破?
说到底,这个功劳来自郦食其游说齐国的核心成果,他不仅成功的说服了齐国归顺,还令齐国放松了对于汉军的警惕。
《史记·郦食其传》记载:
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历下也就是现在的济南,是齐国的西部门户,驻有齐军主力,是防御赵国、汉军方向的关键屏障。
郦食其一通说辞,就令田广“罢守战备”,这意味着齐军解除了战斗状态,完全没有设防。齐国如此自废武功,对于归顺这件事,那真是相当有诚意!结果成就了韩信的 “奇袭”。
要知道,上一个放松警惕,纵酒享乐的是刘邦,结果导致彭城大败,虽然两者背景不同,但是核心都是因 “放松军事戒备”, 而被对手抓住战机以致失败的案例。
另外,再看韩信选择的战机。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
韩信连夜派兵从平原津渡过黄河去袭击齐国。
这里边的关键词是“夜度”,利用夜色掩护行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齐军难以察觉;别说没有防备,就是有防备的齐军一时也会有些手忙脚乱。
齐军的麻痹大意,韩信的隐蔽性以及突然性,这一些因素都导致了齐军的败退。
说一句题外话,郦食其不愧是“狂生”。
面对这种困局,齐王田广依旧怀有幻想:“只要你能让汉军停止,我就让你活命。”
郦食其何等聪明,他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阻止韩信,此时自己已经是一枚弃子。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求饶,当然求饶也没用。
最后,他用一句话,诠释了自己从始至终狂傲的人设。
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翻译过来就是,做大事不必拘泥于小节,有很高道德的人不推辞应该承担的责任。你老子我不再跟你多说了!
其次,项羽的助攻
韩信南下打齐国的时候,齐国先是经历内乱,然后自立齐王的田荣派兵去帮助陈余打常山王张耳,接着项羽率军攻打齐国。
田荣被杀之后,项羽并没有安抚齐地,反而烧毁齐国的城郭和房屋,又坑杀了投降的齐国降兵,再次引发田横的反叛,齐地战火不止。
经过战火不断蹂躏的齐地,城墙损毁严重,兵力、粮草等战争潜力被不断消耗。
项羽的所作所为无形中帮助韩信扫除了很多障碍!
最后,曹参和灌婴
由于在《史记》和《汉书》中没有明确的记录曹参与灌婴参战的时间,所以需要从史籍中找寻蛛丝马迹。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
汉三年,韩信和张耳指挥了井陉之战,平定赵地城邑的韩信,再次给刘邦输送军队,迎接这批军援的应该是灌婴!
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雒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
汉三年六月刘邦突然造访韩信军营,夺取了韩信张耳的军权,然后命令张耳守赵地,韩信为相国,收拢赵国那些没有参战的士兵,去攻打齐国。
当时韩信驻扎在修武县,距离平原县直线距离三百十多公里。
韩信一边收兵,一边绕道北上。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
刘邦最开始的想法是打齐国,而不是说降。基于此,刘邦需要给韩信安排助手,井陉之战中,曹参就有过跟替韩信打辅助的经历。
灌婴的骑兵,在刘邦“高垒深堑,勿与战”的战略下,作用有限。
所以在韩信去往平原的时候,曹参与灌婴都有充足的时间,赶到平原与韩信会合。即使没有赶上历下之战,也能赶上剿灭龙且的潍水之战。
后来,郦食其插一脚,成功说服了齐王田广。
反而令韩信拿下齐地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