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西方叙事里反复咀嚼贩奴船的腥咸与黑人的血泪悲歌,却鲜少掀开历史书那页悄然合拢的褶皱:三百年前的地中海畔,一匹高大神骏的阿拉伯马,竟真能换走三个乌克兰姑娘,连跨海运载的费用都包含在内。
这笔令人齿冷的交易,像一把猝不及防的钥匙,猛地撬开了我们对 “被贩卖者” 的固有想象,原来苦难的模样,从不止一种刻法。
、人,原来是有价签的
想象一个画面:地中海的港口,空气里混杂着咸腥的海风与牲口的气味,但码头上那些排成一列的笼子里,关着的不是牛羊,而是从欧洲各地掳来的白人。
金发碧眼的姑娘,眼神空洞,像待宰的羔羊。
她们的价值,被一张张标签定义得清清楚楚。
德国史学家曾发现一份古老账目,上面一行冰冷的字至今读来都让人不寒而栗:“年轻女子,18岁,金发,健康,善歌,可换两头骡子与四桶橄榄油。”
这门生意,在当年的巴巴里海岸(北非沿岸)被做到了极致。
人类被彻底物化,成为一种“特殊商品”,乌克兰少女因容貌姣好,是市场上的硬通货。
行情最好的时候,一匹高大神骏的阿拉伯马,就能换走三个女孩。
交易干脆利落,没有讨价还价。
因为在奴隶贩子的眼里,这和拿一袋粮食换几只鸡,没什么本质区别。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赎金,是另一种形式的买卖
一旦落入这套体系,过去的身份便瞬间清零,无论是坐拥城堡的贵族,还是田间耕作的农夫,在这里,都只是一个待售的编号。
男人们的命运,是被送往采石场,或是在磨坊里像牲口一样终日拉磨。
他们唯一的价值,就是身上的那点力气。
女人们则被送进富商的宅邸或苏丹的后宫,一部分沦为仆役,另一些,则成为主人泄欲的玩物。
当然有人想过逃跑,可一旦被抓回来,下场比死更难堪。
脸上会被烙上“逃奴”的印记,然后挂上更低的价牌,被再次转卖。
他们的人格与尊严,早就在第一次被标价时,就彻底蒸发了。
而那些所谓的“文明故乡”在做什么呢?他们在付钱,英国、法国、西班牙,都曾派出使团与北非海盗“谈判”。
名为谈判,实为缴纳保护费,用一笔笔巨款,赎回被俘的国民。
英国档案记载,每年支付给海盗的赎金高达五万英镑,这笔钱,甚至超过了当时皇家海军一整年的补给开销。
你看,赎金,不过是官方承认了这笔买卖的合法性而已。
、有些生意,做的时候就没打算让人知道
如果说支付赎金还带着一丝被迫的屈辱,那么有些国家的做法,则更像是主动入股。
当我们的教科书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时,它其实就白纸黑字地记录在欧洲各国的档案里。
这桩生意之所以能持续三百年,绝非几个海盗团伙就能撑起的。
背后,站着的是默许甚至直接参与的欧洲列强。
法国人最为直接,他们干脆在巴巴里地区设立了“官办交易处”,连人口买卖的合同,都准备好了现成的模板,只需填上姓名、年龄和价格。
所谓的“文明国家”,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人口贩卖的“中间商”和“保护伞”。
在这样的“官方认证”下,白奴市场一度繁荣得如同年货集市。
每天都有“新品”上架,最繁忙的时候,一天能拍卖上百人。
那些被洗劫一空的渔船,那些在睡梦中被掳走的农妇、修女、工匠,都成了这本巨大账本上,一个冰冷的价格。
“自由平等”的口号响彻欧洲大陆,而地中海南岸,却在用这些口号的主人,明码标价。
、一把火,烧不掉埋在地下的白骨
纸终究包不住火,这桩生意做得太久,太脏,也太丢人。
1816年,英国皇家海军终于出动,一把大火,将北非最大的奴隶港口阿尔及尔烧成了白地。
仓库、船坞、市场,连同堆积如山的交易文书,一并化为灰烬。
这与其说是一次正义的军事打击,不如说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证据销毁。
因为谁都明白,留下这些账本,就是给自己留下了永世的污点。
然而,火能烧掉纸张,却烧不掉埋在地下的白骨。
2019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个建筑工地挖开了一个巨大的深坑,坑内,密密麻麻堆叠着三层骸骨。
DNA检测结果,让所有人都沉默了: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骸骨,带有清晰的欧洲白人血统,且绝大部分是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女性。
这里,正是当年奴隶市场处理“残次品”的地方。
那些生病的、被打残的、卖不出去的“存货”,像垃圾一样被扔进这里。连一块墓碑、一个名字都不配拥有。
后来,有人提议为这些冤魂立碑纪念,却被当地议会以“不利于民族团结”为由投票否决。
多么讽刺,当年是谁用价格划分了人群,又是谁在今天,用“团结”的名义,掩埋着白骨之上的真相?
、老旧的幽灵,从未离开拍卖台
或许你会说,都过去了。
但交易的模式,从未改变,只是换上了新的外衣,诱拐、运输、转卖、控制,古老的套路,在今天的“灰色移民中介”和网络暗角里,被精准复刻。
在一些地下论坛,人口拍卖的帖子,甚至还保留着几百年前奥斯曼帝国的语言习惯:“身形匀称,牙齿整齐,能说两门语言,年龄22。”
读起来,仿佛那些被交易的波兰修女和意大利农妇,从未真正离开过那张冰冷的拍卖台。
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现代奴役”人口早已超过四千万。
就在几年前,中东甚至还公然举办过“女佣展销会”,非洲女性被像商品一样陈列,供人挑选、估价。
一匹马换三个人。
这桩买卖听起来如此荒诞,可历史的黑纸白字就摊在那里,只是这些字,很少有人教,很少有人读,更很少有人愿意去提。
一个连自家账本都不敢完全摊开的文明,又有什么底气站在道德高地审视他人?
当历史的伤口被刻意缝合,那些 “人不如货” 的暗疾便会在遗忘的温床里滋生,终有一天,相似的悲剧会换件衣衫,再次叩响命运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