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四川省绵阳安家镇鹅溪村的山腰原野处有一座清代名人古墓,这座古墓虽在岁月的侵蚀下,破败寒酸,毫不起眼,但这座墓地的主人身份却十分显赫,我们仔细察看墓碑上的名讳,便可得知这座墓地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名臣年羹尧。
年羹尧的一生颇具争议,他文武兼备,久镇西边 ,因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跻身于清廷的名将序列,后续又因为行为不检,居功自傲,触怒龙颜,被赐自尽。
年羹尧出生在安徽怀远一个官宦之家,祖父年仲隆曾做过知州,父亲年遐龄由笔帖式起家,官至湖广总督一职。
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之家,使得年羹尧从小不仅过着富足的生活,还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为他日后出仕为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孩童时代的年羹尧聪慧,活泼,喜欢读书,被家中的长辈重点培养,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年羹尧则没有让家中的长辈失望,从入私塾开始,便勤加刻苦,熟读百家之经典,不断精进自己的学识,成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小才子。
1699年,20岁的年羹尧来到顺天府,参加乡试,一举考中了举人,获得饿了第二年参加会试的资格和机会。
第二年,他赴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他发挥出色,一举考中了进士,与其他新科进士接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还被钦点为翰林院的庶吉士。
当时,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的年羹尧只有二十岁出头,可谓是少年得志,前途不可估量,但他并没有沉心来继续求学,做事,反而是留恋于烟花柳巷,荒废了自己的事业,当时身边的好友不想他就此沉沦,便多次劝他,使他迷途知返,开始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事业和自己的发展事宜上。
1703年,24岁的年羹尧在散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被清廷任命为七品检讨,继续留在翰林院做事,本身,年羹尧继续在翰林院做事,并没有任何的发展前景,但是在机缘之下,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
康熙皇帝见他是一个颇有学识的年轻人,还很有上进心,便给予了他机会,对他进行了培养和栽培,命他先后主持了四川乡试和广东乡试,在主持这两场乡试中,年羹尧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很好的完成了清廷下发给的他的任务,这就使得康熙皇帝越发的器重和信任于他,将他擢升为正三品内阁学士。
1709年4月,康熙皇帝为了历练他,命他出任副使,出使朝鲜,作为清廷副使的年羹尧在出使朝鲜时,积极配合出仕大臣敖岱,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出使朝鲜的任务,因此归国之后,康熙皇帝便对他予以了嘉奖,将他擢升为四川巡抚,令年羹尧的仕途之路迎来了高点,成为了一个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年羹尧到任四川巡抚后,为了竭力图报康熙皇帝的厚爱,他兴利除弊,作出了不少有利于地方发展的政绩,康熙皇帝为此对他大加赞赏,希望他再接再厉,始终固守,做一个好官。
然而好景不长,没有过多久,年羹尧就因为两件事情的发生,令他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一件是延误军情,令他受到了上司川陕总督的音泰弹劾,另一件事情则是被骗子欺骗,被骗了马匹银两,闹出了一系列闹剧,令康熙皇帝动怒,将年羹尧革职留任。
年羹尧被革职留任后,开始痛定思痛,一方面开始审视自己,不敢在犯任何的错误,另一方面,则是在康熙皇帝面前积极表现,在“”驱准保藏之役“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保障了清军的后勤供给,为清军的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这就使得他重回康熙皇帝的视线,再次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和青睐,被康熙皇帝擢升为川陕总督。
1722年,康熙皇帝龙御归天,年羹尧作为康熙皇帝时期的老臣,支持和确保了雍正皇帝顺利登基。
雍正帝即位后,对年羹尧封公拜爵,还对年羹尧的兄长,以及妹夫进行了封赏,使得年家恩宠一时。
1723年,青海的蒙古和硕特部酋长罗卜藏丹津蠢蠢欲动,西北局势一下子便紧张了起来,康熙皇帝为了安定边疆,便命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率清军的精兵强将用兵西北,彻底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
年羹尧身负重任后,便亲自率军赶到西宁,指挥和围剿叛军,随后,在年羹尧的指挥下,清军各路兵马在火炮的加持下,迅速横扫以罗卜藏丹津为首的叛军,并最终全胜,彻彻底底地平定了罗卜藏丹津之乱。
战后,康熙皇帝十分欣喜,对年羹尧大加赞赏,还下旨将其晋爵一等公,以表彰其战功。
年羹尧因功获得这些殊荣后,本应感谢雍正皇帝的厚爱,但却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逐渐变的跋扈无礼,为所欲为,犯下了作为臣子的大忌,这些举止和行为触动了雍正皇帝的龙麟,令雍正皇帝十分不满,为此,雍正皇帝勃然大怒之下,接连下旨将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闲散章京等职,与此同时,一些曾遭受过年羹尧打压和欺凌的文武官员纷纷上奏弹劾年羹尧,这就使得雍正皇帝对年羹尧起了杀心。
1725年9月,雍正皇帝先是削夺了年羹尧的一切官爵,命人将他押解进京,随后又下旨赐其自尽。
年羹尧死后,他被葬于长期任职的川蜀之地,这块茔地景致绝佳,位于山腰处,先进入,这块墓地在岁月的更替下,破败寒酸,杂草丛生,坟冢前矗立的墓碑上的字概述了他的生平,也揭示了他为何被葬在四川的原因,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