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阵前,武将们的战斗可谓是生死一线,鲜血染红战场,死伤无数,这已是常态。身处其中的将领们,要么刀枪相向、浴血奋战,直到将敌方斩杀、赢得胜利。然而,并非所有的武将都像钢铁般无畏,三国时期,魏国就有五位将领被人称为“胆小如鼠”,他们个个贪生怕死,难堪重任。那么,他们究竟是谁呢?
第一个:张郃
张郃,虽说他战力强悍,才智出众,但他也是一个典型的胆小懦弱、贪生怕死的武将。原本,张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他本应和颜良、文丑、高览等将领一起并肩作战,但意外的是,颜良和文丑先后在战斗中丧命,高览也死于战场,唯独张郃凭借机巧存活了下来。后来,张郃投降曹操,成为魏国五子良将之一,但他并不如其他几位将领那样英勇无畏,反而屡次逃避危险,最终活到最后。
在多次战斗中,张郃虽然屡遭败绩,却总能幸运逃脱,堪称“逢凶化吉”。比如在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彻底灰飞烟灭,但张郃却在一片废墟中选择归顺曹操,这次逃亡让他保住了性命。再看穰山和长坂坡的两场大战,张郃与赵云交锋时,战意明显不足,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命为首要任务,甚至不敢与赵云拼尽全力,而赵云的同僚高览,则因轻敌被赵云一刀致命。
在与张飞交战时,张郃更是显得畏缩不前,屡战屡败,最后带着几名随从仓皇逃离山顶。而在潼关之战中,张郃仅与马超对峙二十回合,便因不敌而撤退。并非他武艺不堪,而是因为胆怯,他只是与马超打了几场表面上的交锋,感受到威胁后便草草败退。
第二个:于禁
于禁是曹操的老部下,跟随曹操打拼了三十年,一直以严谨的治军风格深得曹操的信任,甚至是曹军中第一个被授予假节钺的外姓将领。然而,襄樊之战中,于禁却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举动。面对关羽的强大攻势,于禁不是奋勇作战,而是像个懦夫一样跪地求降。相比之下,庞德在水淹七军的困境中,依旧抱定“视死如归”的决心,而于禁却在关羽面前如丧家之犬,急于求生。曹操得知此事后深感失望,他感慨道,与于禁三十年的交情,竟然未曾想到他竟是如此懦弱的人。
第三个:夏侯杰
在长坂坡之战中,张飞凭借一杆长矛,站在桥头,气吞万里,凭借单枪匹马将曹军的进攻一度制止。张飞的每一声怒吼,都像是雷霆万钧,令曹军士气崩溃。而曹操身旁的夏侯杰,却未能挺过这一压力。张飞的“狮子吼”震慑人心,夏侯杰竟然吓得肝胆俱裂,最终从马背上摔落,死于非命。夏侯杰作为一名武将,竟然因张飞的怒吼丧命,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堪称奇事的悲剧。
第四个:夏侯楙
夏侯楙在蜀国大将魏延眼中,是一个典型的“膏粱子弟”,没有战场上的胆略和谋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本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战略,但夏侯楙却对这个谋划心生恐惧。在魏延精兵迅速逼近时,夏侯楙选择了弃城而逃,尽管他本身并不缺乏军事才能,但面对蜀军的强势,他的胆量显然无法承受如此压力。演义中,夏侯楙多次与蜀军交战,每每落败。战败后,他甚至抛下了大军,带着仅有的数百名随从逃往南安郡,因此被历史讥讽为“逃跑将军”。
第五个:曹爽
曹爽,魏国大将军曹真之子,原本背负着曹叡死后的重任,成为托孤大臣,与司马懿一起辅佐年幼的皇帝曹芳。虽然手握大权、兵力雄厚,曹爽的胆量却显得极其懦弱。尤其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虽然掌控着足够的力量,不比司马懿弱小,但在决定性的时刻,曹爽却选择了犹豫不决。面对司马懿的逼迫,曹爽最终选择投降,把兵权交给了司马懿,而自己的命运也随之走向终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最终将曹爽及其党羽满门抄斩,三族夷灭。
结语
魏国的五位胆小如鼠的武将,分别是张郃、于禁、夏侯杰、夏侯楙、曹爽。他们或是在战场上逃避,或是屈膝求降,均未能展现出真正的武将风范。张郃屡次逃脱,偏爱保命;于禁在关羽面前堪称懦夫;夏侯杰被张飞的怒吼吓死;夏侯楙在蜀军的压力下落荒而逃;而曹爽,尽管权势滔天,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投降之举,最终丧命。这些历史人物,虽名列三国之中,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懦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