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赵云的名字,大家自然会联想到他当年单骑救出幼主阿斗的英勇壮举。小说《三国演义》用略带传奇色彩的笔法,更是将赵云塑造成了一位无敌的战神,英勇盖世,令人敬仰。
然而,若细读正史,便会发现赵云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几乎就局限于救阿斗这一事件。之后,刘备似乎并未给予赵云足够的重视和重用。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赵云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冀州常山国,他身材魁梧,容貌威武。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东汉末年的冀州局势风起云涌,赵云被常山国推举,带领义兵义卒投奔当时在军事上颇具实力的公孙瓒,以抗击强敌袁绍。
赵云初入公孙瓒麾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这里,他遇见了对他日后命运影响深远的人——刘备,也就是刘玄德。
刘备早年曾与公孙瓒一同拜师于名儒卢植,因而两人是师兄弟。当时的刘备正处境艰难,因此投靠了师兄公孙瓒。
不过,刘备并无意久留公孙瓒麾下,他渴望集结天下英豪,壮大实力,谋求东山再起。而赵云正是他寻觅的英勇之将,赵云也认定刘备未来必定功成名就,超过公孙瓒。
据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云别传》中记载,两人初见便结下了深厚情谊,刘备对赵云礼遇周到,赵云则誓言将终身效力于刘备。
不久后,刘备奉命攻打袁绍控制的青州以东地区(今山东一带),出征前他请求公孙瓒派出一支骑兵部队,并让赵云担任统帅。公孙瓒兵力众多,且此任务系委派给师弟的,请求合理遂应允。
到了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正式投奔刘备,成为其麾下一员猛将。这对当时尚处起步阶段的刘备,无疑意义重大。
提起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赵云长坂坡舍身救阿斗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影视作品中多次呈现这段壮烈场面。
但事实上,除了长坂坡这次惊险营救,赵云还曾有一次鲜为人知的救援阿斗的经历。
此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大增,孙权见此,又忆起两年前甘夫人去世,遂决定将妹妹嫁给刘备以加深盟约。
孙家小妹在正史无名,然而《三国演义》赋予她“孙尚香”这一响亮名字。她虽为女子,却性格豪迈好武,擅长刀剑,侍女亦携利刃,使刘备颇感压力。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邀请,从荆州经三峡进军益州。刘备明白,与孙夫人的婚姻只是政治联姻,感情基础薄弱,且暗藏危机,故此行未携妻同行。年仅五岁的阿斗亦因年幼留在荆州,由孙夫人照料。
临行前,刘备派遣诸葛亮、关羽、张飞及赵云镇守荆州,并多次叮嘱务必照顾好阿斗,确保其安全。
然而,刘备所担忧的事情终成现实。孙权得知刘备行动后,怒火中烧。益州本为孙吴觊觎之地,刘备借南郡入益州,让孙权觉得自己吃了大亏。
孙权预见两家关系将破裂,急欲接回妹妹,防止她成刘备的人质。于是派船队赴荆州接走其妹。
孙夫人渴望回娘家,船至便登船,并携带幼子阿斗,心中盘算着阿斗未来可作孙吴筹码。
消息传至赵云与张飞耳中,二人立即驾快船追赶,成功拦截孙夫人船队,要求交还阿斗。
眼见可能引发冲突,固执的孙夫人最终妥协,将阿斗交还赵云。阿斗归来后,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终结,孙夫人此后未再回蜀。
除了两次救阿斗的英勇表现,赵云还在汉中之战中上演“空营计”。他大开营门,令曹军疑有伏兵,曹军仓皇撤退,遭赵云军追击。
这次战术成功远胜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赵云凭此助力刘备登基汉中王。
赵云对蜀汉政权和刘备本人贡献巨大,是蜀汉开国元勋。初随刘备时,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带领一支精锐铁骑。
他两次护送幼主阿斗,确保了蜀汉君主平稳继承,稳定了国家政局。毕竟刘备入益州时已年过半百,阿斗是唯一亲生儿子。
若无赵云,阿斗早成俘虏,蜀汉继承权恐将动摇,国家命运或被改写。
按理,赵云这样英勇且智谋兼备的功臣,理应获重用。然而史书中关于他独当一面统帅大军的记载较少。
这引发外界对赵云真实能力的质疑,有人戏称他为“看家护院”的杂号将军,更多时候负责守卫后方或抢粮,不被派往前线重大战场。
尤其在讨伐孙吴的战役中,关羽、张飞已故,刘备竟派冯习、张南等无名小将出征,赵云仍被留守后方。
官职待遇上,赵云也远不及其他“五虎上将”。
刘备称王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被封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皆为同级高级将领。
而赵云却仍是翊军将军,未获晋升。
曾听闻刘备称赞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但封赏时却忽视他,引发后人诸多猜测。
蜀汉内部派系林立,主要有三大派系:刘备荆州旧部、迎刘备入川的东州派、益州本土势力。
荆州派与益州派矛盾激烈,而赵云生于冀州,既非荆州也非益州派系成员,势力单薄。
在严苛的门阀制度下,赵云无派系依托,难以在权力斗争中站稳脚跟。
刘备深知赵云为“外来户”,若让他介入政权核心,恐陷入派系争斗,甚至身陷险境。
故刘备有意避免赵云卷入纷争。
权力争夺中,手腕与策略尤为关键,而赵云性格耿直,反倒成为软肋,不擅权谋,难以应对复杂的权力博弈。
这里不妨讲两则体现其性格的故事。
公元214年,刘备历经艰难攻下成都,占领益州大部分地区。成都平原富饶,被誉为“天府之国”。
战乱时期,益州相对安宁,州政府仓库积累大量财富。刘备进驻后,将财物分给功臣。
财宝光耀夺目,引发将领贪念,他们甚至提出分得房屋土地。
刘备原本不屑“求田问舍”,但为稳固统治,未明言反对。
此时赵云挺身而出,严词反驳:“昔日霍去病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今日临曹贼,乃匈奴之上强敌。吾辈应怀鸿鹄之志,齐心抗敌,无须他求。”
他进一步指出,益州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空置的房屋田地应归还他们,才能安民心,巩固蜀汉根基。
刘备听后,命令按赵云意见执行。
赵云论理正当,将经济问题提升到政治高度,显现远见。
但这话需极大勇气说出,胜过战场拼杀。战场对敌我分明,朝堂却充满复杂人际。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赵云一言令将领梦想破灭,必招致怨恨。
从另一面看,赵云此举阻碍了刘备借赏田封地提振军心的计划,影响了刘备利益。
由此,刘备对赵云耿直性格有所警惕,赵云在蜀汉逐渐被孤立。
欲登政权核心,赵云性格成阻碍。
第二次进谏发生在刘备人生低谷时。张飞、关羽相继去世,孙权单方面撕毁盟约,置关羽于死地。
刘备悲痛欲绝,决意伐吴复仇。
丞相诸葛亮不敢劝阻,关键时刻赵云挺身而出,向刘备直言:“蜀汉之敌是曹贼,不是孙权。曹贼虽死,曹丕篡汉依旧为大敌。应趁民心归汉,北击曹魏,转攻东吴非计,且难速结。”
赵云劝刘备坚持既定战略,聚焦北方,避免扩大战端。
然而,愤怒中的刘备未听劝,执意东征,最终失败,临终于白帝城,蜀汉命运急转直下。
赵云这次进谏,展现非凡勇气。古人云“犯龙麟”,意指向君主直言如触龙鳞,极其危险。
大多数臣子避之唯恐不及,唯有赵云敢顶风而上。
甚至政治勇气上,赵云有时胜过诸葛亮。
后世也认为,正因赵云多次直谏,刘备对他有些反感,故未予重用。
例如伐吴时,赵云劝阻未果,刘备不让其上前线,而派冯习、张南等无名之辈担任先锋。
刘备对赵云情感复杂:不喜欢他的耿直,却信任他的能力。
还有学者认为,赵云未被重用,体现了刘备的帝王权谋。
这类似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贬李勣边疆之计,意在令继承人感恩并巩固统治。
刘备逝世后,其子刘禅继位,果然对赵云加官晋爵,或为父亲生前安排。
此推断得年龄支持:赵云比刘备年轻,是五虎将中最后逝世者。
虽无机会大展拳脚,赵云从未怨言,淡泊名利,处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