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晚年回忆起蒋介石时,曾毫不留情地表示:“蒋先生这个人他不使用人才,他使用奴才……像是何应钦那种人,我是不会用的,那都是奴才呀!”这番话直指蒋介石的用人之道,表达了他对蒋的不满与失望。实际上,不仅仅是张学良对蒋介石有类似的评价,著名的抗日将领薛岳也对蒋介石做出了类似的评价,他曾用八个字概括蒋的用人观念:“宁用奴才,不用人才。”这一句简短的话,既道出了薛岳对时局的无奈,也透出了他对蒋介石的深深失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苦涩。
薛岳无疑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将领,他的能力曾得到毛主席和粟裕等军事巨擘的高度评价。他第一次进入毛主席的视野,是在第五次“围剿”时期。当时,蒋介石几度发动围剿,却屡屡失败,而在第五次“围剿”前,蒋介石决心换将,于是提拔薛岳担任北路军的副总指挥。薛岳一肩挑起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第七纵队司令等,蒋介石的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薛岳部的追击异常凶猛,红军最终不得不踏上漫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薛岳的部队一路紧追,逼得红军损失惨重。更令人震惊的是,虽然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薛岳的部队几乎也紧随其后,堪称与红军一起“长征”了一段漫长的路程。即使是毛主席,也对薛岳的顽强毅力表示钦佩。长征胜利后,毛主席幽默地说道:“有劳伯陵兄一路相送了。”这话里既有调侃,也含有敬意,毕竟长征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薛岳部的追击也是不折不扣的困难与挑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像薛岳这样的军事人才并不多。尽管他身为国军将领,但他的军事才能在许多战役中得到了体现。1949年底,解放军准备解放海南岛时,毛主席专门提醒前线指挥官:“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不能轻敌。”可见,薛岳在毛主席心中是个既值得尊敬又不可轻视的对手。这一评价,粟裕大将也有类似的见解。解放战争初期,薛岳被任命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向山东进攻。在此过程中,薛岳展现出了异常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的智谋和指挥能力令陈毅和宋时轮等老将都感到佩服。尤其是他曾巧妙地假攻沭阳,实则主攻淮阴,这一计策令敌军措手不及,淮阴迅速失守。尽管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粟裕对薛岳的评价依旧高度肯定,他称薛岳为“很厉害的将领”,并称其为国军中的一员猛将。
薛岳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评价,还与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密不可分。作为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之一,薛岳被誉为“国军抗日十大名将”之一。1938年,薛岳在武汉会战中指挥10万兵力,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超凡的战略眼光,在万家岭全歼了日军四个联队,给日本军队带来了极大打击。这场万家岭大捷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辉煌战例,并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而薛岳真正威名远扬的,还得数他参与的三次长沙会战。尽管蒋介石一度准备放弃长沙,但薛岳却执意坚守,甚至在蒋介石下令撤退时,他依然坚守阵地,誓死保卫长沙。在他的指挥下,长沙战场上日军三次进攻,三次失败,损失惨重。最终,薛岳的名声不仅在国内响亮,连敌军也为之敬畏,称他为“中国战神”或“长沙之虎”。
然而,尽管薛岳屡屡立下赫赫战功,他却始终未能得到蒋介石的充分信任。蒋介石对人的标准独特而严苛,薛岳并非浙江人,也不是黄埔军校出身,这使得他一直无法得到蒋的器重。与之相比,蒋介石更青睐那些出自黄埔系、浙江系的军官,如陈诚、胡宗南等。陈诚尽管屡次失利,却因为是浙江人、黄埔校友,依然被蒋介石重用。薛岳即使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却始终未能得到蒋的器重,反而在蒋的嫡系军官面前往往处于次要地位,这也是他最终心灰意冷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薛岳逐渐对蒋介石的政策产生了异议,特别是在内战问题上。他提出过划山海关而治的建议,希望共产党能够在关外实行共产主义,而蒋介石则坚持内战,最终两人因此产生了裂痕。蒋介石最终决定将薛岳调离徐州,并将刘峙作为接班人,这一决定让薛岳感到十分失望,甚至感叹:“完了,半壁江山要没了。”
之后,薛岳辞去了“总统府参军长”的职务,返回广东老家,过起了淡泊的生活。1949年,薛岳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但他已经看透了国民党的败局,深知局势难以挽回。1950年,解放军攻占海南岛,薛岳随之撤往台湾,此后便再未返回大陆。虽然后来薛岳在台湾逐渐淡出政坛,但他曾经为中国抗战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仍然被后人铭记。直到1998年,薛岳在台湾病逝,享年103岁。
无论如何,薛岳无疑是一位值得敬仰的抗战名将。他的坚定、勇气与才智,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战的历史长卷中,后人应永远铭记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