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起的北伐行动,尽管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最终因为马谡的失误而功败垂成。诸葛亮在失望与愤怒中,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杀死马谡的决定。这个令人痛心的举动引发了后世无数的争议: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冷酷无情,也有人认为这是军法所需的严明裁决。直到1978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批珍贵木简,揭开了汉朝军事法度的神秘面纱。通过这些木简,我们不仅解开了历史的疑团,也能更加深入理解诸葛亮为何作出如此痛苦的决断。那么,这些竹简究竟展示了怎样的军法?为何学者们普遍认为诸葛亮在当时别无选择,只能斩杀马谡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真相。
公元228年春,成都的阳光温暖地洒落在街头巷尾,然而蜀汉朝廷内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丞相诸葛亮正忙于筹备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北伐行动。此战不仅关乎蜀汉的未来,更可能改变整个三国的格局。诸葛亮深知,若要让蜀汉在三国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主动出击,彻底扭转局势。因此,他决心发动对魏国的北伐,打破长期的僵局。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蜀汉大军终于踏上了北伐的征途。魏国朝廷对此毫无察觉,宛如沉睡中的猛兽。蜀军如同利剑,直插魏国的腹地。天水、南安等地的百姓和官员纷纷投降,蜀军一路高歌猛进,战局初现曙光。然而,诸葛亮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要想彻底打破魏国的防线,蜀汉军队需要一个战略的支点。诸葛亮的目光锁定在一个名叫街亭的小城上。街亭虽然不大,却是连接各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谁控制了街亭,谁就能够在整个战局中占据主动。意识到这一点后,诸葛亮决定派遣马谡和王平前去镇守这一关键之地。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培养的年轻将领,才俊横溢,但缺乏实战经验;而王平则是一位战功赫赫、经验丰富的老将,深得军中士气。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最终决定将马谡委以重任,担任街亭的主将,由王平协助。希望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守住这一战略要地。
在马谡和王平出征之前,诸葛亮特意召见了他们,语重心长地叮嘱马谡:“街亭虽小,却关乎北伐的成败,切莫疏忽。你们要依靠城防工事,严防魏军西进。”马谡满怀信心,郑重答应,一心希望为丞相效力。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在暗中等待着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转折。
魏国朝廷最终派出了名将张郃,带领精锐之师前来支援,意图解围。张郃,魏国的著名将领,素以兵法高超和抓住敌人弱点的能力著称。当张郃的军队接近街亭时,马谡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忽视了王平的劝告,将大军从城防撤出,驻扎在城外200米远的南山坪上。马谡认为,占据高地有利于俯瞰敌军,但他忽略了南山坪的一个致命缺点——没有水源。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整个战局。
张郃果然敏锐地察觉到街亭防线的空虚,迅速夺取了城池,并派兵围困南山,切断了蜀军的水源供应。没有了水源,蜀军很快陷入困境,士兵口渴难耐,战斗力急剧下降。张郃趁机发动总攻,蜀军无法抵挡,最终溃败。马谡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这场惨痛的失利。
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了诸葛亮的大营,犹如晴天霹雳。诸葛亮顿时心如刀绞,他明白,失去街亭意味着北伐的战略优势彻底消失,蜀军即将面临魏军的反包围。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全军撤退,北伐的雄图因一场失误而彻底破灭。蜀汉大军悄然退回汉中,带着满腹遗憾与深深的疑问,静待下一个机会。
1978年,青海省大通县的考古队在上孙家寨的西汉晚期墓地进行常规发掘时,发现了一批不显眼的木简。这些木简看似普通,却是历史的瑰宝。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这些木简时,惊讶地发现,它们竟记载了已失传多年的汉朝军法!这批木简的出土,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古代军事制度的大门。
经过进一步研究,学者们发现,汉朝的军事法度严苛无比,甚至超出了当时常见的法律标准。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纪律的要求近乎残酷。根据木简记载,汉武帝时期的法令多达359章,其中许多规定对于军队的行为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更令人震惊的是,能判处死刑的违法行为竟然高达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种。这种刑法的严酷程度令人咋舌,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所有的命令都必须无条件遵守,否则后果十分严重。
在木简中,有两条特别严厉的军法被学者们认为是“夺命符”:违抗命令律和擅自撤退律。前者要求军队不得违抗将领的命令,若有人擅自行动,必须处死;后者则规定,在战斗中如果未经允许擅自后退,或者回头看北方,就要立即被处死。这些规定清晰地说明了古代军法的严苛与冷酷,也解释了为何许多古代将领在战场上宁死不退。
这些木简为我们理解诸葛亮的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马谡之死,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或许并非单纯的个人失误,而是在执行严格的军法,遵循“军令如山”的原则。虽然这一决断痛彻心扉,但在当时的军法和纪律面前,诸葛亮似乎没有选择余地。
随着这些木简的出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上的许多决策与事件,诸葛亮的决定也被更为理解。或许,正如他所言:“为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