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丁原的局面绝无可能发生,因为丁原绝不会像董卓那样胡作非为,不能一概而论天下皆同黑暗。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与何太后在如何处理宦官势力的问题上爆发了严重的分歧。何进在袁绍的鼓动下坚持要一网打尽宦官,而何太后却认为宦官对她的权力维持至关重要,坚决反对屠杀他们。没有何太后的许可,何进不敢贸然出手,这让袁绍非常焦躁。于是袁绍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兵谏,动用地方兵马进入京城,逼迫何太后屈服。
对袁绍的激进行动,何进的谋士团,包括曹操、陈琳等人都表示反对。曹操认为:“宦官集团不过是几名头目,杀了他们就足够,没必要灭绝所有宦官。”陈琳则劝道:“以大将军何进的权势,铲除宦官如同大火燎原;引进外兵入京,如同把刀柄交给别人,事情若不成功必定会引发更大的祸患。”但何进被袁绍不断蛊惑,最终下令调动泰山郡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并州刺史丁原、前将军董卓四路军队开赴京城。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当时董卓刚被任命为并州牧,而丁原则被调任为武猛都尉兼执金吾。史书记载丁原甚少,但《三国志》记载他是泰山郡人,“出身寒门,性情粗犷,勇猛善骑射。曾任南县吏,办事不推辞,有急难任务时,总是冲锋在前。虽没受过太多教育,但办事能力突出。”这段文字说明丁原出身寒门,谋略不多,但骑射过人,勇于担当,多次平定地方叛乱立下战功。
丁原麾下有三员猛将,名声远胜于他本人。第一是张杨,他后来投降董卓,董卓死后护卫汉献帝东归洛阳,最终被部下所杀。第二位是后来归顺曹操的名将张辽;第三则是大名鼎鼎的吕布。四路大军中,最先抵达洛阳的是丁原,他奉命在孟津渡烧毁渡口,制造兵临城下的气势,以震慑何太后。果然,何太后被吓得下令张让、赵忠等宦官离开宫中。显然,何太后希望各方让步,解除宦官权力并逐出宫中,但并不想杀害他们。袁绍却咄咄逼人,坚决要求灭绝所有宦官。
这一连串事件最终导致惨祸爆发,走投无路的宦官们发动了“十常侍之乱”,杀害了何进。得知何进遇害后,袁绍、袁术等人率军冲进皇宫展开血腥清洗。宦官几乎全军覆没,皇宫陷入火海,而何太后则带着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仓皇逃离洛阳。可惜,他们在城外遇到了埋伏的董卓。董卓以武力挟持皇帝,迅速从地方军阀摇身一变,掌握了帝国的军政大权。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局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包括丁原。不久后,董卓便暗中诱使吕布杀害了丁原,并吞并了并州兵马。董卓为何要杀丁原,史书未明示,《三国演义》则补充说,丁原曾与董卓军事对峙,威胁到董卓的地位,因此遭到暗算。我认为这补充比较符合当时历史情势。当时董卓虽然掌握皇权,但兵力有限,只能夜间悄悄出城,白天声势浩大进入京城,制造出军力充足的假象。丁原是唯一进入洛阳的地方势力,唯一有能力抗衡董卓的人。董卓杀丁原,不仅消除外部威胁,还能兼并丁原的军队壮大自身实力。
可惜的是,丁原对吕布掏心掏肺,没想到养了只白眼狼。丁原一死,没人能制衡董卓,董卓遂痛下杀手,先后诛杀何太后和少帝,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于手。袁绍玩火自焚,被迫逃离洛阳,退往东郡另谋出路。
那么,丁原为何要抗衡董卓?为何不与董卓联手,趁乱除掉对方,自己成为“翻版董卓”?如果如此,十八路诸侯“讨董”恐怕会变成“讨丁”了。这是一种生搬硬套的误解,因为丁原不是董卓,也永远不可能变成董卓。丁原原本是个小县吏,因勇猛善战被提拔,调任并州。原并州刺史在与匈奴作战中阵亡后,丁原接任刺史。
从小吏一跃成为刺史跨度较大,丁原升迁迅速的原因在于他“倚仗”了大将军何进。后来,丁原将手下两员得力猛将张扬和张辽推荐给何进,前者协助何进在上党招兵平贼,后者协助何进在河北募兵数千,带回洛阳接受指挥。从这些细节看,丁原深得何进器重,对何进极为忠诚。而且,丁原自始至终在“体制内”工作,这与董卓截然不同。丁原是严格执行朝廷命令,而非擅自行动。汉灵帝临终前要求董卓将原有兵马交给皇甫嵩,前往并州接替丁原,董卓却抗命带兵赴任。
董卓的反叛行为相当于明目张胆的谋反,而汉灵帝却无力制止。途中董卓接令进京,何进担心董卓失控命其关中待命,董卓仍然抗命,擅自率军直逼洛阳。由此可见,董卓作乱有长期准备,而丁原则是忠于朝廷执行命令。丁原即便取代董卓,也不会挟天子以令诸侯。人在利益面前是否会放弃原则?这不能一概而论。丁原的立场源自他的出身背景。
丁原属于典型的寒门士族,即所谓“庶族”。若在唐代以后,他能通过科举仕途,但东汉荐举制度已沦为豪门家族内部的游戏,像袁绍这样的豪族子弟天生仕途顺畅,而丁原这类庶族却难以入仕,只能依附豪门,通过主公的赏识求得出路。这正是丁原忠于何进、袁绍的根本原因,体现了那个时代典型的人身依附关系。庶族士人命运取决于主公的地位与利益,豪门的利益即是庶族的利益。因此,庶族虽是仕途垄断的受害者,却只能成为旧秩序的维护者。
这种畸形结构直到晚唐才有所松动,当时庶族在藩镇保护下逐渐独立,开始与豪门集团对抗。客观环境决定了丁原这样的庶族只能是旧秩序的维护者,而非革命者或创新者。那么董卓为何反对旧秩序?东汉以关东豪族为政治核心,董卓是凉州地方豪族,不在核心集团,且不被关东豪族认可。
董卓本非“体制内”人物,其资本是家族私人武装,借朝廷加持壮大成为凉州最强军阀。私人武装只认主公,不认皇帝。这也是为何汉灵帝调董卓并要求他交出兵权,防止他作乱。丁原则不同,他的兵马是朝廷正规部队,而非私人部曲。能成为大军阀者必有绝对服从的核心团队,如董卓。丁原悲剧在于,他不仅没有核心团队,且是外来者,军中人脉远不如本地人吕布。
曹操虽同为庶族出身,却因私人部曲得以崛起,三次回乡募兵,将家乡亲信和士兵组成心腹部队。因此,将丁原与董卓简单划等号,显得极为粗暴,十八路诸侯联手讨伐丁原根本不可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