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十八级”是清朝继承了前朝的官职制度,其等级制度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一品武官品级极高,理应位居所有官员的最前列。
提到一品武官,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都统”和“提督”这两个官职。由于清宫剧中的频繁提及,许多人对这两个官职的品级和角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这两者的职责和地位却常常让人难以区分。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两者的区别。
“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之政令,稽其户口”,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都统的职权范围极为广泛。从清朝入关开始,都统这一职称正式确立,且成为了清政府管理八旗事务的核心职务。凭借这个职责,都统在八旗内部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和荣耀。
实际上,清朝之所以能够成功入关,离不开八旗军队的支持。因此,在清朝政权稳固之后,八旗的权利自然不能受到过度压制。而作为管理八旗事务的都统,其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成为了朝廷中最为显赫的职位之一。
然而,随着清朝逐步稳定,八旗的权利逐渐发生了变化。为了稳固中央皇权,庞大的八旗军队也逐渐成为清政府所忌惮的潜在威胁。到了康熙帝的统治时期,清政府便开始着手分散八旗的权力。由于八旗军在清朝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很多旗主因此得到了封爵加封,地位尊崇,因此清朝不得轻易削减他们的权利,便通过安排皇子介入八旗事务来实现权力分散。
为了进一步削弱八旗的权力集中,清政府还任命了文官担任八旗的统领。随着这一系列举措的展开,“八旗都统”不再是单纯的武官职务,许多都统职位开始由文官担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八旗制度的变革以及军制的调整,都统不再指代八旗中某一旗的领袖,而是变成了管理整个驻军的大统领职务。尤其是在京城的八旗都统,地位逐渐降低,实权几乎被剥夺,许多都统的头衔变得名存实亡。实际情况是,京中的八旗都统多数成了闲职,缺乏具体的权力。许多贵族和王公愿意接受这一职位,只是为了能够从中获取一份安稳的收入和荣誉。
对于一些大臣来说,都统这个职务,更多是一份象征性工作,虽然不再掌握实权,但却能够从中获得较好的声望和面子。都统的职务变得更加虚化,其原本的荣耀和权威早已消逝。
再来看提督这一职务。早在清军入关时,清朝的军队便由八旗和前朝降军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军队的统帅分别被称为都统和提督,这两个职位虽然都是一级品官,但其权力和地位却有显著差异。前朝降军在当时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提督的权力也不如八旗军队的都统强大。
尽管在清军刚入关时,绿营军队曾因其对清朝建立的贡献而备受重视,但随着清政府政权逐步稳固,绿营军队的地位逐渐下滑,逐步被分散到各省的军政部门,提督虽然依然拥有一品官的品级,但手中已经没有多少实权。提督的权力逐步被削弱,且经常受制于八旗军队,无法像都统那样掌握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更令人唏嘘的是,作为前朝遗民的提督,本就常常被清政府忌惮。被纳入清朝体系后,提督无法掌握实权。最初掌控一个省的提督,随着时间推移,所掌握的权力逐步被分散,最后只剩下少量的水路与陆路防务。尽管如此,也并非所有提督的军权都被完全削弱。确实有一些提督深得皇帝信任,他们的职位和权力都得以保留,成为皇帝的亲信,地位远高于那些被分散权力的地方提督。
从都统与提督的权力演变来看,两者实际上都是为皇权服务的政治工具。随着国家政权逐渐稳定,原本掌握强大军权的两大军事团体,八旗和绿营,的确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权力削弱。最终,两者虽然同为一品官,但其实际权力却差距悬殊。
清朝一向视八旗子弟为自己的亲信,给予他们更多的待遇和优待。因此,尽管都统和提督同为一品官,都统的政治地位却远高于提督。都统在清朝体制内有更广阔的晋升空间,既可以朝堂上升,也可以在边疆担任重职。而提督则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在其出身上,常常被清政府视为潜在威胁,因此提督的晋升空间极为有限,最高职务往往只停留在提督这个位置上。
毕竟,清朝是八旗的天下。作为汉人出身的绿营提督,显然很难获得重用。清政府在用兵方面,更加信任八旗的都统。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官职的晋升直接关系到权力的分配,提督的晋升之路被严格限制,这也使得他们在权力和政治地位上始终无法与都统相比。
受这种制度影响,同一级别的提督在薪水待遇上也要低于都统。八旗都统享有丰厚的薪资待遇,且由于其特殊地位,还会获得额外的收入与优待。而绿营提督则完全没有这些特权,薪水待遇远逊色于八旗都统。
虽然清朝政府在后期开始给八旗子弟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但由于八旗内部腐败严重,权力分配不公,反而导致了八旗地位的逐渐下滑。清朝也因此尝到了这种优待政策的反噬。
最终,为了巩固政权,清政府大幅削弱了八旗的军权,并对都统和提督的职权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散。无论如何,八旗始终是清朝的核心力量,八旗都统的地位依然远高于绿营提督。尽管八旗的军权遭到削弱,但清政府对八旗子弟的优待依旧没有改变,八旗都统的待遇和地位,仍然远超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