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首郡,吴楚要冲”,合肥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军事枢纽,也是商业繁荣的重镇。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为了稳固东南后方,避免扬州这个富庶之地脱离控制,便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负责治理该地区。刘馥当时重新点燃了合肥的活力,将这里作为新的治所。合肥城高大坚固,城墙厚实,“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这些设施最终成为了东吴北伐的难以跨越的屏障。在长达四十五年的时间里,东吴发动了六次进攻合肥,尽管动员了数十万大军,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合肥成为了东吴的噩梦之地呢?
一、东南防线,欲取之而不可得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为了确保能够安然与袁绍对峙,便让刘馥前往扬州,稳固东南局势,防止扬州这一经济重地脱离他的掌控。曹操和刘馥都看得出孙策的野心,为了防止孙策任命的庐江太守李述在江淮地区制造动乱,刘馥决定以合肥为扬州的新治所,亲自前往这座已经空城的重镇进行治理和安抚。同年,孙策遇刺身亡,他原本计划通过九江郡作为跳板,袭击许昌并迎立汉献帝的图谋也因此破灭。刘馥担任扬州刺史八年,期间安抚了大量流民,重整地方武装,并大力兴修水利,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在刘馥逝世后,继任者温恢继续加强东南防线的建设,而蒋济、张辽、乐进等名将也成为了这条防线的重要支撑。
合肥的重要性不仅为曹魏的将领们所认识,连孙策的继任者孙权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赤壁之战胜利之后,孙权为了借胜势北伐,决定亲自亲征合肥,企图通过攻占合肥拓宽西北战线。孙权刚刚继位,便因大胜而有些得意忘形,决定亲自上阵,而张纮见状,认为孙权的武力不足以与曹操抗衡,及时劝谏说:“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才让孙权收手。几经交战,合肥城岌岌可危,蒋济通过计策声称有魏军四万来援,孙权信以为真,最终不得不撤兵,错失了攻克合肥的最佳时机。
二、数战合肥,屡败屡战
孙权与曹操围绕合肥展开了漫长而艰难的争夺战,最初,孙权在濡须口建立了大营,却被曹操击败。此后,孙权亲征皖城,虽然暂时占领了这个关键的桥头堡,但双方都未能真正突破对方的防线。直到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孙权才在从刘备那里讨得好处后,再次对曹操发动攻击。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在完成“湘水划界”后,开始向合肥发起进攻,名将吕蒙、陈武、甘宁等人皆参与其中,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张辽的八百精骑,张辽一战成名,“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即便东吴此时正处于鼎盛时期,合肥依然无法攻克,再想攻占几乎变得不可能。
太和三年(229年),孙权在赤壁之战大获全胜后,依然放不下对合肥的执念,准备亲自出征。然而,当他看到合肥防备已然充分时,竟然决定放弃进攻。满宠立即调动了驻守扬州的军队,防止孙权再来。孙权再次虚晃一枪,企图进攻合肥,却被三州军队联合击退,最终未能如愿。接下来的太和五年(231年),孙权听闻孙布投降的消息后,又产生了攻占合肥的打算。满宠认为这是一场诈降,严格禁止救援,而扬州刺史王凌不听命令,派出七百兵力前去迎接,结果遭到孙布的伏击,损失惨重。接下来的青龙元年(233年),孙权再次集结大军准备亲征合肥,但这一次满宠巧妙设下伏兵,诱使孙权放弃水上优势,带领军队上岸,结果被伏兵重创,攻克合肥的希望再度破灭。
三、守成有余,进攻不足
孙权是否真心想借合肥为突破口北伐呢?不尽然。东吴坐拥长江天险,防线固若金汤,而合肥作为这一防线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到孙权的战略布局。攻占合肥后,孙权不仅能够稳定扬州,推进至淮河地区,还可进一步瞄准徐州,甚至酝酿一统中原的梦想。然而,孙权的军事才能却并不突出,孙策临终时告诫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这段话直指孙权的军事短板,并提醒他只有保住现有江东基业才是最重要的。
逍遥津之战,无疑是孙权攻占合肥的最佳时机,东吴名将云集,兵力几乎是张辽的十倍。按兵法论,若敌方兵力远少于己方,应采取包围或直接进攻的策略,然而,孙权的指挥却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张辽带领八百人以少胜多,一举打败吴军,而孙权则因指挥不当,险些自己被困。自此,东吴虽在赤壁、夷陵和东兴之战中屡屡获胜,但每次胜利后,孙权总是因自身的指挥不足,错失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机会。相较之下,魏国在合肥坚守多时,不仅适应了气候,还巧妙地运用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优势,东吴再也无法突破合肥这一防线。
总结
合肥的防守之坚,源于魏军将领的智慧和百姓的支持。东吴虽有雄兵,却屡屡在进攻中失利。而合肥这一战略要地,最终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东吴的最大噩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