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1927年,武汉中执委通过决议:列举蒋介石12条罪状并发布逮捕令和悬赏》一文中,详细梳理了国民党宁汉分裂的深层原因。
蒋介石为了对抗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同时争夺党政最高权力,果断在南京另起炉灶,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在公开的对外声明中,他反复强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声称南京政府才是真正合法的正统政权。
蒋介石的反动本性和独裁野心已不再掩饰,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他不择手段,站在自认为的制高点上,号召武汉国民政府彻底决裂共产主义。
他断言:“如果我们允许他们那可怕的政见蔓延,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当时刚经历第一次与蒋介石权力之争失败的汪精卫刚回国,自然不会轻易向蒋介石低头服从。
但政治形势瞬息万变,在权谋较量中,汪精卫的经验和手腕远远不及蒋介石。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选择响应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公开下令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以及进步人士。
那么,究竟是什么变化让汪精卫最终走上了这条罪恶累累、不可回头的道路?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的消息一出,立刻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面对蒋的反革命政变野心,众多国人愤怒难平。
1927年4月25日,超过30万群众在武昌集会示威,声讨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
中国再度陷入动荡,局势仿佛重演推翻清朝时的混乱,宁汉两派的斗争愈演愈烈,汪精卫与蒋介石互不相让。
此时,掌控北方的张作霖则保持观望态度,采取“吃瓜看戏”的策略。
蒋介石不甘被动,立即召集陆军会议,决定重启北伐计划。
但恰巧武汉政府也有相似意图,蒋的北伐计划因此被迫搁置。
当武汉军队向北推进时,蒋介石决定先给汪精卫“点颜色”,暗中命令军队向武汉方向调动。
宁汉对立即将演变为全面武装冲突,西北军阀首领冯玉祥看准时机,趁势夺取了陇海铁路东段的控制权。
冯玉祥的介入让中原局势复杂化,汪精卫的北方势力遭受两面夹击,同时还给蒋介石制造了麻烦。
局面陷入僵持,双方短时间内难以突围。
解铃还须系铃人,汪精卫和蒋介石不得不调整策略,将目光投向了冯玉祥。
正当局势陷入胶着时,斯大林派往武汉的共产国际代表、印度籍罗易间接帮了蒋介石一把。
罗易向汪精卫展示了一封来自莫斯科的电报,声称共产党将接管政权。
罗易希望汪精卫认识共产主义的远大前景,携手共产党走向光明大道。
然而汪精卫并不认同,他认为这是在剥夺自己手中的权力。
心情沉重而焦虑的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与冯玉祥合作。
冯玉祥顺势邀请汪精卫赴郑州商谈。
1927年6月10日,双方在郑州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谈,但汪精卫仅给予空洞承诺,未兑现实质支持。
冯玉祥作为久经沙场的军阀老手,意识到得不到想要的回报,只能表示遗憾。
汪精卫一行离开郑州后,冯玉祥随即前往徐州,与蒋介石会面。
两天内,冯玉祥与蒋介石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意味着他公开站队蒋介石,并开始向汪精卫施加压力。
1927年6月21日,冯玉祥发给汪精卫一封电报,劝其认清形势,称武汉的官员若愿意,可加入南京政府,不愿者则可出国考察。
汪精卫单独对抗蒋介石已显吃力,如今又失去冯玉祥的支持,明显处于下风。
力量平衡被打破,局势朝对汪精卫极为不利的方向发展。
为了稳固自身权力,汪精卫决定暂时妥协,配合蒋介石的反共主张,下令逮捕和屠杀武汉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随着武汉当局加大对共产党员的镇压,中国革命遭受沉重打击。
然而,蒋介石和汪精卫未曾预料的是,在一次次血腥镇压中,共产党员始终坚守信念,毫不屈服。
他们用鲜血铺筑了革命的道路,共和国旗帜上的鲜红色,正是他们永远不会褪去的象征。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蒋介石全记录》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