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初年,\"大总统\"这一称号首次出现,源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自封。随后,袁世凯继承了这一头衔,并且在其死后,黎元洪、徐世昌和曹锟等人也相继继承了这一职务。特别是在护法战争期间,孙中山在广州曾一度自称为“非常大总统”。然而,北洋政府被推翻后,“大总统”这一头衔便逐渐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到了1948年,蒋介石将国民政府更名为“总统府”,并将“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改为“总统”,因此,蒋介石开始称自己为“总统”,但并没有再使用“大总统”这一称号。
那么,为什么在民国初年,“总统”这一职称必须加上“大”字呢?这一现象其实与清朝末年有关。清朝末期,清政府在军队中曾设有“总统”这一职务。以段祺瑞为例,他曾在写给摄政王载沣的信中自称为“第一军总统”,也就是说,他的下属称呼他为“总统”。当时,连袁世凯等人见到段祺瑞,也要称他为“段总统”。然而,清朝时期的“总统”与民国的“总统”并非同一个概念,为了避免混淆,孙中山便在自己的总统头衔前加上了“大”字,以区分两者。
段祺瑞所称的“第一军总统”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军长。在清朝新军体制下,军队并未设有“军”这一一级建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单位,每个“镇”相当于现代的“师”,因此,北洋六镇的“统制”就相当于现代的师长。而“镇”下一级的“协”,则相当于“旅长”;“协”再下一级的“标”,则相当于“团长”;以此类推,“标”下的“营”相当于营长,“营”下的“队”则是连长,甚至“棚”这一单位,也相当于班长和副班长。
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于10月12日下令调兵剿灭起义力量,并于10月14日组建了三个军,分别由荫昌、冯国璋和载涛担任“总统”,并分别开赴前线。第一军由荫昌担任“总统”,后因战事不利由段祺瑞接任,而第二军由冯国璋担任“总统”,第三军则由载涛担任,主要负责京畿的防卫。第一军的战斗力最强,曾与起义军在湖北前线展开激烈战斗,而第三军则以清朝的禁卫军为主,任务是保卫京师,备受皇帝的信任。
第二军则面临了内部分裂的危机,部分将领如张绍曾、蓝天蔚和卢永祥受革命思想影响,不愿继续支持清廷,最终他们发动了滦州兵谏,宣布成立“立宪军”,并向清廷示威。而驻防山东的第五镇也因为摇摆不定的态度,未能及时前往湖北支援,导致第二军的镇压行动未能如期展开。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并成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尽管“大总统”的头衔仍然存在,但在袁世凯的改革下,“总统”这一职务逐渐被改为“军长”。而随着张作霖掌权北洋政府后,原本的“大总统”被重新命名为“大元帅”。国民政府则在孙中山去世后,沿用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务称号,直到1948年才改为“总统”。此时由于“总统”这一头衔已经没有“小总统”的区分需求,所以不再使用“大”字。
这篇历史的变迁背后,折射出中国在动荡年代中的政治演变,也揭示了职务称谓如何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