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位高级将领和革命烈士,曾担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提到他的名字,那些熟悉长征历史的人往往会联想到1935年他骑马持枪,试图阻止中央红军北上那段激烈的历史。作为鄂豫皖根据地培养出的干部,李特确实在其军事生涯中出现过一些具体失误,但整体来看,他的贡献远远超过过错。到了九十年代,组织正式追认了他的烈士身份,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军队干部的“历史问题”被重新审视和核查,很多人恢复了他们应得的名誉。李特在西路军西征的过程中,曾被指责在指挥和决策上犯有错误,导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这些内容曾被写入关于他的官方历史材料中。直到198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在详细审阅总政治部递交的相关材料后,深感不平,严肃地为李特将军进行了正名:在安西之战中,李特并没有犯错,真正的失误是他本人误判了守军的态势,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李特于1938年在新疆被王明害死,许多老战友对此深感痛惜,李先念也是其中之一。
李先念所说的安西之战,是西路军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众所周知,西路军的西征以惨烈结局告终,2万多名红军官兵中,最终只有400多人抵达了新疆。李先念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主要领导之一,在1937年3月石窝会议之后,带领一个1200余人的支队执行突围任务,目标是穿越安西,抵达星星峡。这支部队被称作“左支队”,李特当时也在其中,肩负起与安西县长谈判的任务。
为什么要与县长谈判呢?因为安西县长清楚自身兵力薄弱,只有三十余名守军,根本难以抵挡红军的进攻。虽然我军兵力也因战斗受损不多,但仍具备较强的战斗力。县长担忧城池难守,主动提出以“友好沟通”的方式放行红军,并愿意提供部分粮食作为“礼物”,算是体面地放行。这个条件看似合理,但在谈判过程中,李特敏锐地察觉到县长口风不慎,暴露了城内守军的实际兵力和防御意图。
回到部队后,李特将谈判内容和县长的真实守军情况如实汇报给了李先念。根据李先念晚年的回忆,李特当时并没有提出强攻安西的建议,因为参谋长没有最终决策权,他只是负责传递信息和情报。最终决定拒绝县长条件、全力攻城的,是李先念本人,他承担了全部军事指挥责任。
当时,红军在物资极度匮乏、人马疲惫的情况下为何要攻打安西呢?李先念认为,既然敌军防守力量薄弱,红军可以借此机会获得急需的物资补给,从而改善部队状况,助力实现前往星星峡的战略目标。因此他做出了进攻安西的决定。结果却出乎预料,安西县长极其狡诈,不仅与红军谈判,还趁机向青海马家军求援,形成了双重防御。
马家军擅长骑兵,机动作战能力强,迅速赶到安西增援。红军遭到突然的骑兵袭击,伤亡惨重,损失过半,经过苦战才勉强脱险。如果没有发动这场战斗,左支队到达新疆的人数肯定会更多。李先念对此感到深深自责,晚年多次公开承认责任全部由他承担。至于李特,他只是如实传达了当时能够获得的情报,决策层因信息不足而误判,恰巧中了敌人的圈套。1980年代,李先念以公正态度为李特平反,澄清了这段历史,李特最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德和宽厚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