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991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家领导人中有一位的出身背景显得格外不同,他就是陈永贵。当时,许多开国元勋依然在世,党与政府的决策层主要由那些富有资历的“老革命”主导。然而,陈永贵却是一位来自山西昔阳县的普通农民,在战争时期并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直到1948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尽管如此,凭借着大寨农业建设的卓越成就,他被中央破格提拔,成为政治局委员以及国务院副总理,开启了他与最高领导层接轨的政治生涯。
陈永贵的性格非常朴实,进入中央以后,他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展现出谦逊的态度。然而,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成长背景,在北京与他能够建立实质性对话的人并不多。在高层领导中,与华国锋和李先念的关系比较融洽,华国锋与他有共通之处,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军队经历;而李先念则是个宽厚而平和的人,与陈永贵一样具备良好的民间基础。陈永贵十分重视向他们二人学习,认真观察并尽量模仿他们的工作方式,以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在五十年代参与扫盲班之前,陈永贵是个文盲,经过学习,到了北京时,他的识字量也仅达到一千多个字。客观而言,陈永贵的文化水平并不足以胜任副总理的高层职务。他通常对撰写工作请示和报告感到害怕,而更加喜欢开会。因为开会时他只需对着话筒发言,这对于陈永贵而言相对轻松。不论理论多么薄弱,陈永贵语言质朴,容易被大家所理解,因此同事们逐渐习惯了他的表达方式。
根据陈永贵的秘书回忆,那时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时,陈永贵读写的速度相对缓慢,他常常在材料上画一些圆圈来标记重点。面对秘书的好奇,他笑着解释说:“我看到李先念也总是四处画圈,我相信他。”因其亲民的形象和普通人的出身,陈永贵受到公众的广泛喜爱,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永贵大叔”。“大寨精神”在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楷模,陈永贵对此感到无比骄傲。
大寨意味着卓越的农业生产成就和战天斗地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前,始终是引领的标杆。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到了1978年后,这种精神逐渐与时代背道而驰,甚至有一些机关报开始对其进行批评。面对国家的发展变化,陈永贵一时难以适应,经常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与主流意见相悖的看法,这使得不少同僚感到不悦。1980年,感到力不从心的他主动向中央递交了辞职信,从此不再担任党和国家的关键领导职务。
作为一名已退休的原副国级领导人,陈永贵仍然在北京定居,内参和政府材料也会定期送到他的住所。过去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先锋,如今看到党政文件中对他的批评意见,令他感到非常不快,常常在家中发火:“大寨为国家贡献如此之大,如今怎会变成拖累,成了负担?”对此他深感困惑。老友李先念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陈永贵表示理解,特意对下属叮嘱,永贵同志身体欠佳,以后不要再把这些材料送到他那里,避免影响他的健康。
李先念长期负责财经工作,1983年更被选为共和国主席。尽管工作思路有所不同,他仍然对陈永贵保持高度的尊重和欣赏。即使是在1977年与陈永贵发生过争执的邓小平,也公开认为陈永贵是一个“难得的农业专家”,充分认同了他所作出的贡献。老一辈革命家的眼光与胸怀远远超出常人界限。1986年3月,72岁的陈永贵因晚期肺癌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没有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而是被安葬在山西大寨的虎头山,那片承载着他荣光的土地,安静地守护着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