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承载着一段历史。
历史镜像馆此前发布了许多晚清时期的老照片,但大多都是黑白影像。如果能够看到彩色的晚清旧照,仿佛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今天,我们将欣赏一组经过技术处理上色的老照片,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那段历史的真实风貌。
这张照片中的人物眼神或许让人感觉有些古怪,但其实他们都是盲人。这些孩子都是晚清时期北京某个盲童学校的学生,虽然失去了视力,但他们的眼中闪烁着生活的希望与坚韧。
经过精细的上色处理,这张照片依旧清晰可辨。我们可以看到,照片里的这位女性体态较为丰腴,而她的小脚被缠得恰似三寸金莲,形成鲜明的对比。经过裹脚后,这位女性走路的姿势通常会变得外八字,以此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以免跌倒。在老年时,许多人甚至需要借助拐杖或他人的搀扶来行走。
裹脚的陋习与文人的夸大宣传相辅相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扭曲的审美观。清代文人李渔就曾写道:“瘦若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之用在日者也;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此之用在夜者也。”他描绘的女子的小脚纤细到几乎没有形状,令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美感,这种畸形的心态虽然充斥着社会,但反映了那时人们对于身体的偏见。
这是大清邮局员工的一张合照。
从1890年,即光绪十六年开始,大清政府着手推广邮政系统。在此之前,民间主要依靠民信局,这一从明代永乐年间便存在的机构,为百姓传递书信、物品及办理汇款,属于私营商业组织。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建立大清邮政官局,从此中国的现代邮政体系正式诞生。
这是四位青楼女子的合影。左侧的女子翘起腿,骄傲地展示她的美丽小脚;而最右边的女子,姿态豪迈,一只手叉着腰,另一只手摇着扇子,露出自信的笑容,彰显出她们的生活态度。
这是一群木材厂工人的合照。照片中,工人们聚在一起,正在用餐。有的工人赤裸上身,显示出他们的肌肉线条,而其他人则戴着帽子。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身材结实有力,展现出饱经风霜的工作生活。
这是一张展现晚清街道和城楼的照片。
在照片中的城楼上,已经显露出岁月的破败与沧桑,旁边残存的断墙余壁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化。一些路人饶有兴致地瞥向镜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照相机仍属稀罕之物,人们对其充满了好奇与忌惮,因为社会上流传着照相机会摄人心魄的说法,因此一般百姓大多避而不拍。
这是晚清时期的一处小吃摊。
这张照片是特意拍摄用以展现的,实际上,日常的小吃摊并没有这么精致。小贩们背着自制的摊担,平时可以方便地收纳起来,走街串巷,热情地吆喝招揽客人。而当顾客到来时,他们便会迅速将摊子展开,开始售卖美味的小吃。
这是一张慈禧太后与庆王府的格格们合影的老照片。
经过上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几位格格的容貌。前排左侧第一位,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晚清最美格格——四格格,她是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的第四个女儿。她的父亲被称为“铁帽子王”,为了在政途上讨好慈禧,特意将女儿送到她身边,在慈禧守寡后,常年陪伴于侧,成为了她的重要随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