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南明似乎未曾经历过多少辉煌的战斗,往往被描绘为不是投降就是逃亡的无能政权。这样的看法大致是准确的,因为在南明初期,确实经历了一系列惨痛的失败,甚至连长江这样的天然屏障都未能得到有效防守。不过,随着一些农民军残余力量的加入南明政权,南明也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战绩。一个显著的例子是1653年大西军的余部在湖南进行的一场战斗,这场战役可谓是南明的辉煌胜利之一。那么,这场胜利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呢?
一、南明的反攻
在1649年正月,清军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统领下,迅速攻陷了湘潭县,并擒获了南明的兵部尚书何腾蛟,造成南明政权的不小打击。随即,济尔哈朗率领主力返回北京,将一些绿营兵留下来镇守湖南。尽管清朝在湖南的兵力相对有限,但此时南明的军力却已不足以展开有效的反击。到了年末,清军西进的脚步未曾停歇,接连占领了桂林、广州等地。此时的南明小朝廷已经岌岌可危,步履维艰,随时有可能崩溃。
正当南明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孙可望与李定国两位将领率领大西军的余部接受了南明小朝廷的“招安”并重新整合。在接管贵州后,孙可望积极策划向湖南和四川的进军。到1651年,冯双礼作为先锋,带领数万精兵快速入侵湖南,成功收复了沅州,给南明带来了新的希望。随之而来,名将李定国亲自率军深入湖南,在靖州一举大破清军,斩杀敌军五千多人,乘胜收复了湖南大部的州县,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二、清廷的增援
李定国没有选择北上进攻,而是决定向南挺进,因为在广西还有另一位清朝将领定南王孔有德驻守。到了1652年七月,南明军队成功攻破桂林城,而孔有德不得不自杀身亡。失去这一强有力的将领后,李定国趁势收复了整个广西。然而,按照常理来看,李定国应该继续向东南进军,收复广东,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接到了来自孙可望的命令,要他北上迎敌,因另一位更强大的对手即将降临。
尼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直接后裔,他的父亲褚英原本是努尔哈赤自然而然的继承人,但因父子之间发生隔阂而被赐死。作为褚英的第三子,尼堪在清朝入关的过程中屡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因而被封为敬谨亲王,成为当时清朝宗室中赫赫有名的将领。随着战况的不断变化,清朝朝廷意识到湖南局势的紧张,于是决定派遣尼堪率领八旗精锐部队南下,试图迅速扭转战局。
三、衡阳的胜利
尼堪这位清军将领士气高昂,根本没把南明的军队放在眼里,他于十一月十九日抵达湘潭,而此时南明军队已经开始撤离。尼堪误认为南明军队已经完全溃散,于是在三天后继续向前推进,接近衡阳的区域。李定国灵活运用战术,派出一支部队前去诱敌,稍作接触后佯装失败以引诱尼堪推进。确实,在李定国的策略下,尼堪进一步放松警惕,带领骑兵“兼程前进”,与李定国的主力部队不期而遇。
李定国再次采取了假装“战败而逃”的计策,尼堪不疑有他,追击了二十余里。而他没想到的是,这其实已进入了南明军队早已设下的伏击圈。大西军的精锐士兵与清军骁勇的八旗骑兵展开了激烈的血战,最终尼堪在混战中遭遇不测丧命。与他同阵亡的还有高阶武将程尼及其随身护卫,清军此战损失惨重。这个消息传至北京,顺治帝惊愕不已,感慨道:“我朝用兵,从无此失。”衡阳的这场胜利瞬间打破了八旗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引发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
参考资料:1.《清史稿》;2.《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