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大将军卫青的出身,许多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说起:他是养马出身,早年靠着汉武帝的提携才有了显赫的地位。很多人也因此赞扬汉武帝能任用人才,不拘一格。然而,我想问的是,汉武帝真的是会娶一位出身低微的女子,最终立她为皇后吗?在景帝时期,后宫由窦太后掌管,王公贵族充满朝堂,那样的女子,怎么可能轻易接近刘彻?而且,长公主是否真的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一位奴婢推荐给刘彻,并为她做媒呢?
《史记》是我们了解卫子夫和卫青最早的史料,而后续的史书也都沿用了这些记载。所以,卫青被认为是卫媪与他人私通的私生子,卫子夫的出身卑贱,也几乎成了历史的定论。看起来,这样的解释似乎没有问题:司马迁死于汉武帝之前四年,而《史记》也在司马迁死前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定版,这就意味着汉武帝没有反对关于卫子夫出身的记载。那么,卫青的出生似乎也有了合法的依据。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即位,前139年在姐姐平阳公主的府邸,遇见了卫子夫。平阳公主本是阳信公主封号,因嫁给了平阳侯曹寿而得名。而平阳侯曹寿,是名将曹参的曾孙。根据大汉初年的法律,女子到了16岁就必须结婚,所以卫子夫最大也只有16岁。而平阳公主既然是汉武帝的姐姐,按照年龄推算,卫子夫遇到汉武帝时,至少也已20岁出头,结婚应该有四五年了。
在这种情况下,平阳公主和曹家会真的把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推荐给已经是皇帝的汉武帝侍寝吗?卫子夫如果不是貌美端庄、贤德淑良,又怎么能进入汉武帝的视线,甚至最终赢得宠爱呢?尤其是在那时,汉武帝的皇后还是太后之女,窦太后威权赫赫,远超皇权。平阳侯和公主将卫子夫推荐给汉武帝,显然是与太后和皇后争锋,如何容得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
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婢女之女的卫子夫,若非生来美丽且具有过人气质,又如何能在曹府中不事劳作,保持天生丽质,最终成就为一代母后呢?显然,卫子夫的背景并非如史书中所说的那样简单。根据当时的得姓惯例,卫家或许并非普通的奴婢家庭,可能有贵族背景,甚至是卫国王族的后裔,类似于韩信的出身,属于国姓。而曹参,正是率军灭卫宋,曾与韩信并肩作战的。
但更为关键的是,卫青的养马经历到底意味着什么?所谓“骑奴”的说法,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它很可能是大汉国策的掩盖,也可能是文人无知导致的误传。实际上,汉朝刚建立时,正受到匈奴的威胁与羞辱,早期的高祖刘邦在白登山战败后,开启了漫长的和亲与进贡岁月。而吕后忙于专权,文景二帝却不忘国耻,虽然表面上进行休养生息,但实则积累国力,悄然进行军事准备。这其中,骑兵的秘密训练,是文景二帝的一项重要国策,而曹家显然参与其中——否则,汉武帝为何常常去平阳府呢?
卫青的军事才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培养和展示的。公开记载中,卫青在公元前138年至前129年间,曾担任建章监和侍中,作为文官随汉武帝左右。虽然这些职务显现了汉武帝对他的信任,但显然,卫青并非一开始就显露出军事才能。而在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汉武帝亲自制定战略,派出四路军队反击,其中卫青以一路将军身份带领军队出征,结果成功打击了匈奴,并斩首七百余人,取得大胜。
如果卫青真的是一个从“骑奴”岗位出身的人,经过多年的严格军事训练,如何能在这样的战役中超越其他老将?并且,没有任何史料表明汉武帝或其身边的大臣对兵法有深入的理解。显然,卫青的军事才能并非偶然,而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得来的。
从这些证据可以看出,卫青的军事训练和后来的成就,很可能是在“骑奴”时期打下的基础。那么,关于他出身“卑微”的传说,似乎也不完全成立。
历史上,司马迁对卫青的记录充满了疑点。卫青一生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但司马迁却未能深入考察他的生平,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未做明确记录。反观卫青的同代人霍去病,虽同样是赫赫战功,但其出生日期却有明确记载。试想,如果司马迁能够如此详细地记载霍去病的生平,却忽略了卫青,这背后难道没有个人偏见吗?
从司马迁对李广的态度来看,这种偏见似乎不难理解。李广在历史上的表现,虽然勇猛,但每次出征往往事败,甚至迷路。而卫青则在与匈奴的大战中表现卓越,最终带领汉军取得辉煌胜利。尽管李广有过许多荣耀时刻,但他在战场上的失误,尤其是在卫青面前自杀一事,显然给司马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李广的行为严重违反军法,甚至引发了家庭悲剧,司马迁仍然给予了他高度评价。相比之下,卫青虽然功勋卓著,却在《史记》中遭到冷遇。
所以,历史上的记载并非全然客观。卫青作为一位出色的大将军,他的出身和经历,可能远比史书所记载的更加复杂和精彩。